推演和指挥,战场态势感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分散在各行星的顶尖科学家可以如同坐在同一间会议室里,无缝协作,实时共享数据和灵感,攻克难题的度呈指数级提升。
分隔地球与火星的亲人可以实现真正的“面对面”
即时交流,跨星球的协同工作和文化共享变得如同在同一座城市般便捷。
一种“太阳系共同体”
的实感,通过这张无形的网络,注入每个公民的心中。
联邦内部的凝聚力,因这几乎完美的信息互联而空前增强。
然而,苏星河并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他的目光已投向了“灵网”
覆盖范围之外,那片冰冷、黑暗、吞噬了无数文明的宇宙深空。
在他的个人工作终端上,有一个被特殊加密和标记的项目——“深空延伸计划”
。
其核心目标,是尝试将“灵网”
的信号,通过一个特殊的移动节点,延伸到“远望号”
侦察舰上。
技术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太阳系内的“灵网”
依赖于相对稳定的节点布局和“伏羲”
系统的强大算力维持。
而“远望号”
在不断运动,且距离遥远,维度信道的建立和维持难度极大。
更危险的是,向系外主动延伸网络,是否会在高维层面产生某种“涟漪”
,被未知的存在感知?
“我们是在试图给一个在黑暗森林中独行的同伴,扔过去一条救生索。”
苏星河在一次内部技术讨论会上,对持谨慎态度的团队成员解释道,“这条绳索本身,也可能暴露他的位置,甚至我们的位置。
但是,没有这条绳索,他一旦在深处遇险,我们将永远不知道生了什么,也无法提供任何支援。”
他调出了“远望号”
数年前传回的最后一批关于死寂星系的资料,那些凝固的文明遗迹影像,无声地诉说着深空的残酷。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这条‘绳索’足够坚韧,又足够隐蔽。
不仅要实现通讯,更要确保通讯本身不会成为丧钟。”
苏星河的眼神中闪烁着偏执的光芒,“我们需要一种……‘量子隐形’的维度编码技术。”
这个设想,比构建“灵网”
本身更加大胆,也更加危险。
它意味着要将“灵网”
的技术推向一个连理论都尚未完全清晰的领域。
在提交给张诚的项目计划书末尾,苏星河写道:
“‘灵网’已成太阳系之魂,然魂需感知肢体。
‘远望号’为我文明延伸最远之触角,其安危关乎存亡。
延伸计划,风险巨大,然势在必行。
恳请批准启动前期理论研究与移动节点原型开。
我们需为孤独的守望者,点亮一盏能穿透黑暗、却不引来窥视的灯。”
这份报告,连同“灵网”
全面成功的喜讯,一同摆在了张诚的案头。
文明的神经网络已然成型,而下一步,是将这网络的神经末梢,勇敢地探向那片已知与未知交界的、危机四伏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