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
能源矩阵最年轻的核心调度官,以在数次能源危机中展现出的惊人魄力、宏观视野和近乎冷酷的效率而闻名。
“……因此,基于水星轨道太阳风强度、引力扰动梯度以及长期维护成本模型,我正式提议,放弃所有基于刚性桁架和固定节点的传统戴森云方案,”
唐明月的声音清晰、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全面转向‘动态自适应智能云’架构。”
她话音刚落,台下一位资深的、参与过木星矩阵建设的结构工程元老立刻皱眉反驳:“明月,你这个构想太激进!
数以百亿计的微型单元?自主导航?协同控制?这复杂度是指数级增长!
任何一个单元失效,都可能引连锁反应!
稳定性如何保证?”
唐明月似乎早有预料,她微微抬手,全息星图上瞬间被无数细微的光点覆盖,它们如同有生命的流沙,随着模拟的太阳活动而聚散流动。
“李老,正因复杂度高,才逼我们必须跳出‘建造’的思维,转向‘培育’和‘引导’。”
她从容不迫地解释,“我们不需要每个单元都完美无缺,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级的鲁棒性。
通过‘灵网’和专门优化的群体智能ai,让它们像一个级生命体一样,自我修复、自我优化、自我复制。
至于稳定性……”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依靠少数关键节点的刚性结构,其脆弱性远高于一个可以动态调整、具有无限冗余的分布式网络。
我们要拥抱复杂性,而不是畏惧它。”
她的视野早已越了单纯的技术实现,更着眼于整个计划对基础科学、材料工业、人工智能乃至社会结构的全方位拉动。
在她身上,可以看到王磊那样驾驭宏大工程的魄力,却又融合了属于数字原生代的、对分布式系统和智能算法的深刻理解。
在她的强力推动和缜密论证下,“逐日”
计划虽然争议巨大,却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整合着跨领域资源,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技术瓶颈,分解为可攻克的具体课题。
……
而在远离金城的联邦星际舰队深空模拟作战中心,一场高强度的电子对抗演习刚刚结束。
年轻的指挥官周锐,从模拟舱中跨出,动作流畅而稳定,额头上只有一层细密的汗珠,显示着刚才那场“战斗”
的激烈程度。
在刚才的演习中,他指挥一支小编队的“利剑级”
侦察舰,在模拟的、充满引力陷阱和电磁乱流的柯伊伯带复杂星域,成功突破了由资深ai指挥官“守卫者”
控制的、三倍于己的防御舰队,并完成了对“敌方”
核心节点的战术标记。
他的战术报告即将呈送舰队高层。
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他如何利用小行星的阴影进行潜航,如何精准计算引力弹弓效应实现非常规机动,如何主动诱冰晶尘埃云局部放电制造干扰,以及最终如何指挥分散的舰艇,像蜂群一样协同起致命一击。
这份报告,与其说是战术总结,不如说是一篇关于未来信息化、分布式、智能化星际作战的宣言。
周锐的脸上还带着些许未脱的稚气,但那双眼睛却冷静得像深空中的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