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的文明,在纯粹理性计算下选择“最优”
逃亡方案,成功率高达85;而另一个注入了“家园情结”
、“文化传承责任感”
等感性因素的文明,虽然计算成功率初始只有78,却在模拟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更高的内部凝聚力,最终在几次意外危机中存活下来的几率反而越了前者。
释永弘大师则静默地投射出一种“无分别心”
的观察状态,一种对宇宙万物互联的深刻体悟。
这种状态本身不包含具体信息,却仿佛一种“思维工具”
,能够帮助清理逻辑障壁,更清晰地映照出问题的本质。
这一次,晶族单元的反馈不再是单纯的“疑惑”
。
“混沌边缘”
单元的光纹次出现了活跃的、非周期性的闪烁。
它对陈景澜和冯启元展示的“直觉”
与“灵感”
表现出浓厚兴趣,将其标记为“非线性逻辑跃迁现象”
,并开始尝试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跃迁”
。
“守恒定律”
单元则对林晓的文明沙盘模拟进行了反复演算。
它承认,在引入人类定义的“感性变量”
后,系统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但在应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无法预料的“黑天鹅事件”
时,系统的鲁棒性(抗打击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
它将此理解为一种针对高复杂度环境的“冗余备份”
和“自适应算法”
。
而释永弘大师的“无分别心”
状态,则让所有晶族单元,包括最冷静的“绝对坐标”
,都出现了一种微妙的“信息流舒缓”
现象。
它们现,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它们核心逻辑单元处理某些复杂悖论时的能耗降低了o7,错误率也有细微下降。
它们将这种状态定义为“高效逻辑润滑剂”
。
一种脆弱的、建立在全新认知基础上的理解,开始如同初春的冰层下的水流,缓缓涌动。
随着交流的深入,“概念之庭”
本身也在进化。
它开始能够模拟出一些混合了双方思维特性的“中间态”
概念。
人类代表开始尝试用更严谨的、多维度的数学语言来包装和描述自己的感性认知与直觉判断;而晶族代表,尤其是“混沌边缘”
,则开始学习在绝对的“是”
与“非”
之间,识别那些有价值的“模糊地带”
和“潜在可能性”
。
人类逐渐理解,晶族的“绝对理性”
并非冷酷,而是一种在它们残酷的进化史和宇宙观下形成的、追求生存最大概率的终极武器。
它们的思维如同一柄无比锋锐、精准的手术刀,剥离一切干扰,直指核心。
而它们对“数学之美”
和“物理之和谐”
的欣赏,证明了它们并非没有“感受”
,只是感受的维度与人类不同。
晶族也开始(以它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