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种更高级的意识收割?”
“它们对‘肃清者’的了解似乎比我们多,但语焉不详!
谁能证明它们不是‘肃清者’的先锋或者另一种形式的捕食者?”
“拒绝合作!
加强戒备!
甚至考虑……必要时采取极端措施!”
谨慎接触派(以张诚和部分科学家为主)则认为:
“尽管思维模式不同,但晶族主动提出联盟,并且也表现出对‘肃清者’的担忧,这说明它们至少目前不是直接的敌人。”
“它们的逻辑虽然冰冷,但并非毫无道理。
‘面壁计划’确实存在极限,联盟或许是长远来看的必要选择。”
“我们需要时间。
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也需要让它们理解我们。
直接拒绝或敌对,可能会错失机会,甚至树敌。”
“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建立在平等和相互核实基础上的合作模式。”
次接触在一种极不融洽、充满猜忌的气氛中暂时告一段落。
“辉光-共振-第七序列”
并未离去,它的飞船和子簇依旧停留在火星轨道,仿佛一个沉默的、散着冰冷辉光的问号,悬在人类心头。
它同意了人类提出的“建立初步通讯渠道,进行低级别技术和文化信息交换”
的提议,但显然对人类缓慢的、充满“冗余情感”
的交流方式感到不耐。
张诚站在“和平台”
的观测窗前,凝视着远方那簇仿佛在呼吸的水晶。
他的心情无比复杂。
晶族的到来,证实了宇宙中并非只有人类和“收割者”
,还存在其他智慧文明。
这既是潜在的希望,也可能是更大的危机。
人类的感性、道德、对个体独特性的坚持,在面对晶族绝对理性的逻辑时,显得如此“低效”
和“脆弱”
。
但在张诚看来,这或许正是人类文明区别于晶族、乃至区别于“收割者”
的、最本质、最值得守护的核心。
与晶族的交往,就像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频率之间,试图建立通讯。
一方是燃烧着情感火焰的碳基生命,一方是冰冷而精确的硅基思维。
这座刚刚搭建的、脆弱无比的桥梁,能否承受住未来可能的风暴?晶族,究竟是黑暗中可以携手前行的盟友,还是另一重尚未被理解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