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6o年太阳系柯伊伯带外侧,“面壁计划”
主控站“定海神针”
。
冰冷的虚无之中,“定海神针”
空间站如同一位沉默的巨人,驻守在太阳系已知疆域的边缘。
这里是柯伊伯带外侧,一个连阳光都显得吝啬、星辰仿佛凝固在黑色天鹅绒上的荒芜之地。
空间站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星港或殖民地,它没有流线型的外壳,没有闪烁的航行灯,其主体结构是由粗粝的复合装甲和密集的散热鳍片构成的蜂巢式模块,更像是一座为战争而生的钢铁堡垒,或者……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着人类文明曾经向宇宙肆意张扬的存在感。
站内核心控制中心,气氛比窗外的深空还要寒冷几分。
巨大的环形主屏幕上,并非绚丽的星图或外部影像,而是瀑布般流淌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引力参数、能量流向量和空间曲率实时数据。
偶尔有代表异常引力扰动的红色波纹在屏幕边缘闪过,立刻会引来一阵压低声音的指令和键盘敲击声。
项目总负责人,引力物理学家赵太行,站在控制台前,他身形消瘦,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却燃烧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光亮,仿佛已将自身也炼化为了这庞大工程的一个运算节点。
他身上的白色研究员制服有些褶皱,与周围身着深色工程服或军装的人员形成鲜明对比,却也凸显出他在这里独一无二的技术权威地位。
“l4、l5锚点引力场稳定,叠加效应达到预期阈值。”
“l3锚点能量注入率提升o7个百分点,空间褶皱深度正在加深。”
“检测到奥尔特云彗星群轨迹受背景引力场微扰,偏离原轨道模型,偏差值在‘伏羲’容错范围内。”
冰冷的汇报声在控制中心回荡。
每一句平淡的话语背后,都是人类工程学与基础物理学的奇迹,是跨越了数十亿公里能源供应链的精准投送,是与一个思维迥异的盟友进行技术融合的艰难成果。
“面壁计划”
,这个源自远古东方智慧、承载着整个文明求生意志的宏大战略,其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环——“引力隐匿层”
,终于在晶族提供的部分关于引力子精细操控及高维空间共振理论的支持下,迎来了决定性突破。
关键,在于那六个部署在太阳系外围关键拉格朗日点上的“引力锚点”
。
这些“锚点”
并非常人想象中巨大的空间站或者奇观式的建筑。
它们本质上是人类工程学的极致造物——庞大的、持续运作的强引力场生器。
其核心是一个利用晶族技术优化的导环结构,通过注入近乎疯狂的能量,在特定空间点制造并维持一个稳定的、强度远自然水平的微观引力奇点。
想象一下,在虚无的太空中,凭空制造出六个不断“凹陷”
下去的引力深渊。
它们自身并不光,不辐射强烈的电磁波,只是默默地、持续地扭曲着周围的空间结构。
此刻,在“定海神针”
的主屏幕上,正以高度抽象化的方式展示着这张刚刚完成最终组网的“引力网”
。
六个代表着锚点的深蓝色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