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星际时代的前夜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2 / 3)

郑浩天(郑浩宇之子)透过舷窗注视着即将出征的舰队。

这些飞船采用的最新聚变推进器,能够持续加数年之久。

记住,你们不仅是探险家,他在出征前对船员们说,更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每艘飞船都携带着文明之匣——一个记录了人类全部知识的量子存储设备,以及能够自我复制的纳米建造单元。

即使与地球失去联系,它们也能在目的地建立新的文明据点。

在炎黄研究院,张诚正在审阅一份震撼性的报告。

理论物理学家陈思远领导的团队,在空间折叠理论上取得了关键突破。

我们可能找到了绕过光限制的方法。

陈思远在全息投影中展示着复杂的数学模型,通过创造局部的时空泡,飞船实际上可以‘光航行。

这个被命名为青云之路的理论,虽然还处于验证阶段,但已经让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

如果验证成功,人类将真正具备探索银河系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成都的反物质工厂,工程师们成功将反物质产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厂长李光华自豪地宣布:

现在我们的年产量,足够支持十次比邻星往返航行。

随着深空探索的临近,人类社会也在经历着深刻变革。

在平台的星际社区,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网民讨论着深空探索的进展。

热门帖子如果现外星文明,我们该说什么的回复已经过千万条。

教育体系也在调整。

清华大学新开设的星际社会学课程,报名人数日就突破十万。

课程负责人王教授说:

我们不仅要学会探索星空,更要学会如何在宇宙中做一名合格的文明成员。

艺术界同样积极响应。

在敦煌,艺术家们开始创作专门用于星际交流的宇宙艺术。

这些作品不依赖于特定文化背景,试图用最基础的数学与物理规律来表达人类文明的精髓。

深夜,张诚独自留在观测中心。

面前的星图不断延伸,标注出未来五十年的探索计划:从比邻星到特拉普派-1,从猎户座旋臂到银河中心。

系统的最新推演显示:按照现有技术展度,本世纪末人类将具备银河系殖民能力。

但推演也给出了警告:可能存在更古老的星际文明。

我们准备好了吗?张诚在日志中自问,不是技术上的准备,而是心理与文明层面的准备。

他批准了星际文明接触预案的最终版。

这个由全人类顶尖学者共同制定的方案,详细规定了与不同等级外星文明接触时的应对措施。

在火星的新长安基地,林薇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她来到基地顶层的观景台,这里有一面特殊的墙,上面刻着所有志愿前往比邻星任务的报名者名字。

已经有三万人报名,而任务名额只有一百个。

这就是人类,她在地球家人的视频通话中说,对未知的渴望,永远战胜对安全的追求。

在地球的无数个角落,相似的场景正在上演。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从北国雪原到南疆海岛,亿万民众通过网络关注着星际探索的每一步进展。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