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星际时代的前夜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1 / 3)

2o46年的一个深夜,五十岁的张诚已是知命之年,但依旧年轻如二十岁的面庞充满着坚定的神色。

站在炎黄研究院顶层的观星台。

透过可变光谱玻璃穹顶,火星在星空中格外明亮——那里,新建的新长安基地正在举行落成典礼。

但张诚的目光,早已越过这颗红色星球,投向更遥远的深空。

火星,乌托邦平原。

基地指挥官林薇走出气闸舱,在晨曦中凝视着远方巍峨的奥林匹斯山。

她头盔面罩上跳动着各项数据:气压1o13kpa,温度22°c,氧含量21——与地球完全一致的环境数据。

‘息壤-iv系统运行完美。

她在通讯频道报告,基地生态圈已达到完全自维持状态。

在新长安基地内部,仿佛置身于某个地球现代都市。

中庭花园里,来自江南的植物学家周雨晴正在检查新移植的竹子长势。

通过基因改良,这些竹子能在火星重力下正常生长,将成为建造下一代星际飞船的重要材料。

更令人振奋的是基地深处的突破。

在千米深的岩层下,工程师陈浩注视着正在自动扩建的量子计算中心。

这里的烛阴-ii型量子计算机,运算度是地球主机的三倍。

火星的低重力环境让量子比特更加稳定。

陈浩向地球的专家团队解释,这里将是未来深空探索的‘大脑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星际时代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西北戈壁,酒泉星际港

夜幕下,一艘长达三公里的远航级星际飞船正在做最后调试。

总工程师王磊回忆起二十年前刚入职时见过的老式火箭,不禁感慨:

从化学推进到曲引擎,我们走过了漫长的路。

这艘被命名为郑和号的飞船,采用了革命性的空间曲率驱动技术。

虽然目前还无法突破光,但已经能够达到光的15,足够在二十年内抵达比邻星。

在太湖深处的实验室里,沈墨言的后人沈星辰正在测试新一代生态维持系统。

这个被称为微宇宙的封闭生态系统,将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为船员提供生命支持。

我们重现了地球生态的精髓,沈星辰向访客展示着系统数据,但体积只有传统系统的千分之一。

东北平原,哈尔滨极地模拟中心

在模拟木卫二冰层环境下,工程师们测试着深海探测机器人。

项目负责人张北刚从南极归来,他的团队开的耐压探测器已经能够承受木卫二海洋的极端环境。

那里的海洋深度是地球马里亚纳海沟的三倍,张北在测试日志中写道,但生命可能就在那里等着我们。

射电望远镜阵列正在监听宇宙深处的信号。

天文学家赵月刚刚现了一个可疑的规律性信号,来自天龙座方向。

虽然很大概率是脉冲星,她在学术会议上谨慎地表示,但我们不能放过任何可能。

在地月拉格朗日点,联邦星际舰队总部空间站正在举行出征仪式。

三艘探索级星际侦察舰即将启航,它们的任务是在奥尔特云建立前哨站。

舰队司令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