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破过去那种要么闭门造车、要么唯西方马是瞻的学术研究范式,“启明”
计划大力推动建立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现代版的“稷下学宫”
。
利用“灵境”
技术,构建了跨越物理限制的“虚拟学术共同体”
。
来自全球(主要面向国内及友好国家)的顶尖学者,可以随时在此进行沉浸式的学术研讨、协同攻关。
这里鼓励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唯一的评判标准是逻辑与证据。
更重要的是,“稷下学宫”
强调学术自主与文化自觉。
它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那些基于华夏自身文明底蕴和现实问题意识提出的“非主流”
研究课题,鼓励学者们从《周易》、《黄帝内经》、《天工开物》等传统智慧中寻找灵感,从当代华夏波澜壮阔的展实践中提炼理论。
目标是建立一套扎根于东方文明、服务于人类未来的自主知识体系。
一批曾经被边缘化的、研究“冷门绝学”
或敢于挑战西方经典理论的学者,在这里重新找到了舞台和尊重。
一年后,金城,2o39年中国科学技术展望大会。
张诚与重新遴选出的各学部学术委员们齐聚一堂。
会场的气氛,与昔日那种或暮气沉沉或浮躁功利的状态截然不同,充满了求真务实的锐气与开放包容的活力。
新任的炎黄研究院物理学部主任,炎黄集团副总经理。
一位因在“昆仑”
磁悬浮网络关键材料上做出颠覆性贡献而被提拔的学者也是张诚的弟弟张磊,正在汇报:“……在新的评价体系引导下,青年科研人员更愿意沉下心去啃‘硬骨头’,而不是追逐热点‘灌水’。
过去一年,我们在基础材料、理论物理等‘长周期’领域的原始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爆式增长……”
张诚静静地听着,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自信的面孔。
他知道,“启明”
计划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个造假者的落马或几个学阀的倒台,而是一场深刻的学术范式的革命。
“学术界,不应是名利场,更不应是思想买办的跑马地。”
他在总结言中说道,“它应该是一片净土,一片能够孕育最深邃思想、最尖端技术、最独立精神的沃土。”
“我们清除腐败,重构体系,复兴学宫,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华夏的智慧,能够毫无挂碍地汇聚成河,奔流向前,去解答那些关乎文明存续与展的终极问题——从生命的奥秘到宇宙的边疆。”
他抬起手,指向会场穹顶之上,那象征无限未来的星空。
“这片回归净土的学术界,它所积累的每一分智慧,所点燃的每一束思想的火花,都将是照亮我们驶向星辰大海的不灭灯塔。”
学术界的净土回归,是一场没有硝烟却至关重要的战争。
它的胜利,为华夏的万年基业,奠定了最宝贵的智力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