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
同时,“烛龙”
的分析员们正像观察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冷静地分析着他们的战术意图和技术手段。
“猎物以为在猎食,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展览柜里的标本。”
一位年轻的“烛龙”
技术专家看着屏幕上徒劳挣扎的黑客,轻声说道。
“净网”
行动绝非只守不攻。
在精准识别并锁定攻击源,尤其是那些具有国家背景的、持续性的高级威胁行为体后,“烛龙”
在获得最高授权后,启动了有限但凌厉的跨境反击。
“‘裁决之剑’准备就绪,目标:山姆国‘棱镜’计划第七数据中转站。”
“‘数字幽灵’已渗透目标网络,等待指令,对欧罗巴‘黑室’研究中心的特定服务器执行数据擦除。”
“‘回声’行动启动,将对方攻击武器的一部分特征代码,经过混淆加固后,‘送还’其本土的民用互联网核心路由器。”
这些反击并非传统的网络对攻,而是更具技术含量和战略威慑意味。
位于山姆国某地的“棱镜”
中转站,突然遭遇了来源不明、无法阻挡的数据洪流冲击,其用于分析窃取数据的核心服务器因过载而短暂瘫痪,大量未及处理的原始数据在混乱中丢失。
欧罗巴的“黑室”
实验室,数台用于存储和分析从华夏窃取的技术碎片的服务器,在午夜时分突然自行格式化,所有数据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淡淡的、燃烧的龙形印记作为“名片”
。
而在某个国家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核心路由器的日志里突然出现了大量带有山姆国国家级黑客组织专属签名(被“伏羲”
巧妙复制并修改)的攻击数据包记录,引了对方内部一场不小的混乱和猜疑。
这些反击精准、克制,却传递出明确无误的信息:华夏的数字疆域不容侵犯,任何越界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这是一种建立在绝对技术自信基础上的、冷静而可怕的威慑。
持续了数周的“净网”
行动逐渐步入尾声。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恶意攻击的红点以肉眼可见的度减少、黯淡,曾经不断报警的边界区域恢复了稳定和平静。
内部网络中的异常数据流几乎被清扫一空,如同被彻底清淤的河道,信息流淌得更加顺畅、洁净。
“‘净网’行动第一阶段主要目标已达成。”
陈刚进行总结汇报,“共清理潜伏高级威胁程序一万三千余个,阻断非法数据外泄通道二百七十余条,识别并反制境外国家级攻击源十七个。
我方核心网络与关键基础设施未受实质性损害,损失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成果是辉煌的。
但指挥中心内并没有欢呼雀跃,只有一种经历大战后的疲惫与凝重。
每个人都清楚,这只是一次阶段性的胜利。
数字世界的斗争永无止境,阴影总会寻找新的缝隙滋生。
“打扫干净屋子,才好迎接客人,也好……准备下一场宴会。”
张诚不知何时出现在了指挥中心,他平静地注视着恢复湛蓝的全球网络态势图,目光仿佛穿透了屏幕,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