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已然做出,潮水开始涌动。
在世界各地的机场,一幕幕相似的场景在上演:
苏黎世机场,埃利阿斯·沃格勒教授最终托运了那几只沉重的书籍箱子,他拒绝了母校最后的挽留,手中紧握着飞往金城的机票。
他望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心中虽有离别之怅惘,但更多的是一种即将揭开宇宙新面纱的激动与期待。
硅谷前“深空探索”
公司席人工智能架构师,印度裔的拉杰·夏尔马,在带领团队攻克通用ai最后难关未果后,毅然接受了炎黄集团“伏羲”
实验室的邀请。
他知道,只有在那里,他的理念才能与真正的“强人工智能”
碰撞出火花。
巴黎着名法国时装设计大师让-皮埃尔·雷诺,在亲眼目睹了“文渊阁”
利用“灵境”
技术和新材料学重构设计流程后,宣布将工作室主体迁往上海。
他宣称:“艺术的未来在东方,那里有我没有边界的画布。”
哈佛医学院华裔神经科学家李明玉教授,在目睹了“灵境”
计划在意识研究上的突破后,决定结束二十年的海外生涯,举家回国。
她告诉她的团队:“我们研究大脑一辈子,也许只有在故乡,才能找到连接所有碎片的钥匙。”
这些身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智力洪流,注入华夏的科研、教育、产业和文化肌体,带来的是指数级增长的创新活力。
顶尖人才的持续流失,在欧美传统科技强国内部造成了巨大的“智力真空”
和深刻的焦虑。
许多顶尖大学的院系面临核心教授离去、重大项目停滞、生源质量下降的连锁打击。
一些着名的实验室甚至因为灵魂人物的离开而濒临关闭。
硅谷的创新引擎明显乏力,新的颠覆性创意越来越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模仿和追赶华夏的技术应用上。
这种失落感转化为复杂的外部反应。
官方层面,某些国家加紧了对华裔科学家的背景审查,甚至设置法律障碍阻止他们携带研究资料离开,但往往收效甚微,因为核心的智慧在他们的大脑中,而华夏提供的平台本身就已越了那些需要“携带”
的技术。
民间和学界,则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羡慕、嫉妒、自我怀疑和深刻反思的情绪。
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大声疾呼,要求进行深刻的教育改革和科研体制重构,以应对这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金城,“伏羲”
核心数据中心外,一片被精心设计的竹林幽境。
张诚与刚刚回国不久的李明玉教授漫步其间。
“李教授,欢迎回家。”
张诚的声音温和而有力,“您的加入,‘灵境’计划对意识本质的探索,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李明玉看着眼前这个仿佛承载着一个文明重量的身影,感慨道:“我离开时,国内还在努力追赶。
回来时,却现世界已经需要仰望这里。
这种感觉……很奇妙。”
张诚停下脚步,目光穿透竹叶的缝隙,望向澄澈的天空。
“个体的智慧如同星火,分散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