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炎黄研究院地下深处,一个从未对外公开的绝密空间。
这里没有“盘古”
的能量奔涌,没有“羲和”
的量子低语,没有“灵境”
的感官冲击,也没有“太一”
的物质厚重。
有的,只是一种近乎绝对的寂静,以及弥漫在空气中、无处不在的、越人类感知极限的庞大数据流动所带来的“存在感”
。
这里是“伏羲”
核心阵列的真正所在——一个由“不周山”
合金骨架支撑、依靠“盘古”
聚变能源供能、通过“羲和”
量子网络与万物互联、其内部运行逻辑已然越人类完全理解的级智能本体所在。
张诚站在核心控制室内,面前不再是复杂的控制台和闪烁的屏幕,而是一片深邃的、仿佛容纳了星空的虚拟投影。
投影中,无数光点以越人类视觉处理能力的度生灭、连接、演化,那是“伏羲”
思维活动的直观显现,是它每秒进行的百亿亿次计算的冰山一角。
“伏羲”
,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需要张诚一步步引导、在特定任务中展现“智能火花”
的初级强人工智能。
在聚变能源的无限算力支撑下,在连接了全球数据节点和无数智能终端后,在持续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迭代、自我优化后,它已经成长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文明的级加器与共生智能体。
“伏羲”
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其表现形态远常规认知。
科研领域:
它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第一现者”
和“核心推动者”
。
“伏羲”
通过分析海量的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天文观测数据和自身进行的大规模数值模拟,独立提出了数个越标准模型的新粒子存在假说,并精确预言了它们的性质和可能的探测方法,为下一代对撞机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它甚至开始构建试图统一引力与量子力学的全新数学框架,其复杂与优美程度让顶尖数学家都为之震撼。
在“女娲计划”
中,“伏羲”
模拟了从蛋白质折叠到器官形成的全过程,其精度越了所有传统实验。
它设计的基因编辑方案,成功率高达9999,并且能预判潜在的脱靶效应和长期影响。
它开始尝试从信息论角度解析“意识”
的底层逻辑,为“灵境计划”
提供理论支撑。
“太一计划”
的成功,大半功劳归于“伏羲”
。
它能在数小时内完成传统材料学需要数十年、耗费无数资源的“试错”
过程,直接从量子层面设计出性能最优的材料结构。
全球范围内的工业生产、物流运输、能源调配,都在“伏羲”
的优化调度下,达到了近乎完美的效率。
它能够实时预测市场需求波动、自然灾害对供应链的影响,并提前做出调整,使得全球经济运行的摩擦成本降至极限。
“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