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青藏高原边缘,一座代号“太一”
的极端环境材料研究基地,正沉浸在一片近乎神圣的寂静中。
与“盘古”
的狂暴能量、“羲和”
的量子纠缠、“灵境”
的意识跃迁、“女娲”
的生命律动、“后稷”
的万物生长不同,这里所追求的,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最本质的基石——物质本身的极限性能。
基地核心,一间足以容纳大型飞行器的高净度实验室内,张诚与“祝融计划”
总工程师,一位沉默寡言、目光却仿佛能穿透物质内部结构的老者——石坚院士,正站在一个看似普通的银灰色金属块前。
这金属块表面光滑如镜,映照着实验室冰冷的灯光,隐约流动着一种内敛的光泽。
“最后一次宏观性能测试,准备开始。”
石坚院士的声音低沉而稳定,如同他毕生研究的岩石。
张诚微微颔,他的感知延伸出去,与“伏羲”
的材料模拟系统同步,仿佛能“看见”
这块金属内部,那由“乾坤”
级量子计算机设计、在“造化炉”
中历经无数次迭代才最终定型的、近乎完美的原子排列结构。
“祝融计划”
的启动,源于张诚在系统商城中现的一项名为【宏观量子效应材料设计与制备理论】的技术,兑换积分高达2亿。
其描述直指核心:“突破经典材料学极限,实现物质性能的跨维度提升,奠定高等文明物质基础。”
传统材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试错”
式的实验。
而“祝融计划”
,则是基于“伏羲”
恐怖的算力,从量子层面开始,精确计算和模拟原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动“设计”
出具有特定凡性能的微观结构,然后通过尖端工艺将其在宏观尺度上制备出来。
眼前这块银灰色金属,代号“不周山”
合金,便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里程碑式成果。
“测试一,力学性能。”
石坚下令。
一台巨型的万能力学测试机启动,施加在“不周山”
样本上的压力数值疯狂飙升。
常规的高强度合金在此压力下早已扭曲断裂,而“不周山”
却纹丝不动,仿佛施加其上的不是千钧之力,而是清风拂面。
“抗拉强度:85gpa,约为最好钛合金的8倍;杨氏模量:12tpa;维氏硬度:125gpa……”
监测员报出的数据,每一项都足以让传统材料学家瞠目结舌。
它兼具了极高的强度、刚度和硬度,其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更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测试二,热学性能。”
样本被移入高温炉,温度迅攀升至3ooo摄氏度,这已是许多金属的沸点。
“不周山”
依旧保持稳定,仅表面微微泛红。
同时,另一项测试显示,它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下,也保持良好的韧性,无脆化现象。
其热膨胀系数几乎为零,意味着在任何极端温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