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天空中,“羲和”
网络的低轨卫星群,持续监测着全球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迹象乃至微观养分分布,数据实时传输至“伏羲”
中央农业大脑。
地面上,庞大的农业机器人军团是真正的劳动力。
“开山”
系列重型机器人负责土地深翻、平整;“精卫”
系列无人机集群负责精准播种、授粉、施药(使用的是靶向性极强、可自然降解的生物农药);“司禾”
系列轻型机器人则负责间苗、除草、采摘,它们搭载的高清传感器和ai图像识别系统,能分辨出每一株作物的健康状况,并进行个性化管理。
水肥管理更是做到了极致。
遍布田间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着土壤中数十种参数。
由“伏羲”
控制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埋设的毛细管网,将精确配比的水分和微量元素(根据“息壤”
微生物的需求和作物生长阶段动态调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了接近1oo的利用率,杜绝了任何浪费和面源污染。
在垂直农业塔楼内,环境被控制到极致。
多层立体栽培,led光源按需提供特定光谱,温度和湿度精确调控,作物生长在无土栽培架上,产量是同等面积传统耕地的上百倍,且完全不受外界气候影响。
技术的威力,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得到了最震撼的体现。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巨大的“定坤”
式防风固沙机器人,如同移动的堡垒,一边铺设着由植物纤维和保水材料制成的基垫,一边播撒着特殊的“沙棘-蓿草”
混合种子——这些种子经过基因改造,根系能深入沙层数米,地上部分生长迅,能快形成植被覆盖。
仅仅一年时间,原本黄沙漫漫的土地,已然披上了一层坚韧的绿装。
随后,“息壤”
微生物被引入,开始改造沙土结构,增加有机质。
第二年,耐盐碱、抗旱的“瀚海”
系列牧草和灌木开始种植。
第三年,部分改良成功的土地已经可以轮作“乾坤”
系列主粮。
“我们不是在对抗自然,”
袁振华站在一片新生的绿洲中,对前来考察的团队说道,“我们是在引导和加生态修复的过程。
用科技的力量,弥补自然演替需要千百年的时间跨度。”
同样的奇迹,也在广袤的高原冻土、贫瘠的丘陵山地、乃至重度污染的工业废弃地上演。
曾经被认为不适合农耕的土地,在“后稷计划”
的技术组合拳下,一片片被唤醒,转化为新的沃土。
“后稷计划”
带来的农业生产力爆炸性增长,其影响是颠覆性的。
国内:粮食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
主粮储备远战略需求,价格稳定在极低水平。
肉类、蛋奶、果蔬供应极大丰富,全民营养水平显着提升。
曾经困扰国家的耕地红线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为生态退耕、城市建设腾出了巨大空间。
农业人口进一步减少,但职业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