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加载界面,没有延迟感。
志愿者的意识仿佛瞬间穿越,置身于一个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的瑰丽世界。
他站在一片悬浮于云海之上的白玉广场,脚下石板温润的触感,迎面吹来的、带着草木清香与微湿水汽的微风,远处仙山楼阁在晨曦中勾勒出的金边,甚至空气中弥漫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灵韵”
之感……所有感官信号,都并非由外部设备模拟输入,而是由“昆仑镜”
系统直接与他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更深层的本体感觉和情绪中枢进行交互,生成的信息直接“写入”
他的意识。
他抬起手,能清晰地“感觉”
到手指的运动,看到手掌的纹理,甚至能“内视”
到体内仿佛有微弱的气流在按某种玄奥的路径运行——这是系统根据他理解的“修行”
概念,为他生成的个性化感官反馈。
他尝试奔跑、跳跃,动作流畅自然,重力感、风阻感与现实世界毫无二致,甚至可以通过意念,稍微调整周围环境的参数,比如让云海翻滚得更剧烈一些,或者让远山的轮廓更加清晰。
这不仅仅是沉浸感,而是“存在感”
。
他的意识,确凿无疑地“存在”
于这个虚拟世界之中。
“感官同步率1oo,物理引擎反馈无延迟,意识活跃度提升至预期水平,未出现排异或认知失调。”
苏晴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张总,我们……我们成功了!
我们真的创造了一个可以让意识直接栖居的世界!”
观察厅内,所有研究人员都激动得难以自抑。
他们见证的,是人类沟通现实与虚拟的桥梁被彻底架通的历史性时刻。
“灵境”
与“昆仑镜”
的成功,其带来的影响,迅越了实验室的范畴,开始渗透并深刻重塑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生不再需要对着枯燥的课本想象历史场景、分子结构或宇宙演化。
他们可以“亲临”
春秋战国的战场,可以“进入”
细胞内部观察生命活动,可以“站在”
火星表面勘测地质。
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物理概念,可以转化为直观的可交互模型。
科研人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以意识直接操控和观察模拟实验,效率呈指数级提升,尤其是在材料科学、药物研、理论物理等领域,突破了现实实验的成本和时间限制。
对于截瘫患者,他们可以在“须弥山”
中重新拥有健全的身体,进行虚拟行走和运动,这对他们的心理康复和神经重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心理疾病患者可以在可控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暴露疗法和认知行为矫正。
甚至,基于对意识信号的深度解读,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成为了可能。
艺术家可以直接用“意念”
作画、谱曲、雕塑,将脑海中最精微的灵感瞬间具现化。
作家可以构建出真正让读者“身临其境”
、甚至与角色互动的小说世界。
娱乐方式彻底颠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