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24年初春,春日的温暖气息还没有降临到西北黄土高原之上。
金城,炎黄研究院深处,一座新建成的、代号“灵境”
的纯白色球形建筑内,正进行着一场将重新定义“存在”
与“现实”
的终极实验。
与“盘古”
的能量奔涌、“羲和”
的量子低语、“伏羲”
的智能演化不同,这里探索的,是人类最深邃、最神秘的疆域——意识本身。
张诚站在环形观察厅的中央,凝视着下方无菌隔离舱内,一名志愿者正平静地躺在一个充满未来感的银色舱体中。
志愿者头部连接着细如丝、泛着幽蓝光泽的纳米探针阵列,这些探针并非粗暴地插入,而是以一种近乎生物融合的方式,与他的神经系统进行着无损连接。
这便是“灵境计划”
的核心——“昆仑镜”
高维神经链接系统。
“灵境计划”
的启动,源于张诚在“伏羲”
智能实现自主科学现后,对意识本质的更深层次追问。
系统商城中,一项名为【意识数字化映射与高维信息接口理论】的技术,需要高达五亿积分,其简介模糊却震撼:“突破碳基思维壁垒,实现意识与信息的直接交互,迈向文明演化新阶段。”
随着聚变能源的空前普及和“伏羲”
智能的指数级成长,获取积分的度大大加快,兑换这项技术已成为可能。
而“昆仑镜”
系统,便是这套理论结合“破晓”
生物相容性材料、“羲和”
高低延迟量子通信以及“伏羲”
强算力解析后,诞生的第一个现实应用。
“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完成。”
“灵境计划”
负责人,一位年轻却已是脑科学与信息领域权威的女科学家——苏晴博士,向张诚汇报,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昆仑镜’链接稳定性99998,信号保真度越理论预期,‘须弥山’虚拟世界服务器集群负载正常,‘伏羲’意识流护航模块已激活。”
张诚微微颔。
他的脑海中,那套耗费巨资兑换的理论正在与实时数据流共鸣。
这不仅仅是虚拟现实(vr)的终极形态,而是直接读取、解析乃至与人类意识进行底层交互的技术。
它要创造的,不是一个由图像和声音构成的模拟环境,而是一个能让意识直接“居住”
、感官与物理世界无异、甚至法则可以部分自定义的“高维信息实在”
。
“志愿者状态?”
张诚问道。
“生命体征平稳,脑波活动处于预期静息状态,意识准备接入。”
苏晴回答。
“开始链接。”
张诚下达了指令。
指令下达的瞬间,隔离舱内并无炫目光效,但观察厅的主屏幕上,开始瀑布般刷新的,是经过“伏羲”
翻译和可视化的、来自志愿者大脑的神经信号流。
同时,屏幕上分割出另一个窗口,显示的正是志愿者此刻“眼中”
的世界——“须弥山”
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