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的、最耀眼的星辰已然被摘下。
紧接着,一种更加强烈的渴望产生了——见到那位缔造了这一切的“神”
。
无数的邀请函,如同雪片般飞向京郊那栋神秘的别墅,也飞向中国科学院等官方机构。
国际数学家联盟(iu)率先出最正式的邀请,希望张诚能够出席即将在苏黎世举行的特别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并接受联盟颁的最高荣誉(尽管他之前拒绝了菲尔兹奖,但联盟迫切希望以某种形式表达敬意)。
克雷数学研究所的邮件紧随其后,语气近乎谦卑,询问张诚先生何时方便,他们可以将总计高达四百万美元的奖金(霍奇与bsd猜想奖金)以及特制的奖章,“以任何他感到舒适的方式”
送达,并诚挚邀请他前往美国或在世界任何地方举行一场面向全球的公开学术报告。
欧洲、北美、亚洲的数十所顶尖大学和研究院所,也纷纷来邀请,希望他能前往访问、讲学,甚至直接开出无法拒绝的条件,邀请他加入。
所有的信件和邮件,都经由赵伟之手,被冷静地分类、整理,然后呈报给了张诚。
书房里,张诚翻阅着赵伟汇总的邀请清单,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熠熠生辉的机构名称和热情洋溢的措辞。
他的手指在“苏黎世”
、“剑桥”
、“普林斯顿”
、“麻省理工”
这些地名上轻轻划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向往,也没有不屑。
“张教授,iu和克雷研究所的邀请最为急切,您看……”
赵伟谨慎地询问。
张诚放下清单,抬起眼,看向窗外。
庭院里,夏日的阳光正盛,草木葱茏。
“回复他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我暂时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
赵伟微微一愣,随即了然。
他等待下文。
果然,张诚继续说道:“但是,学术的交流是必要的。”
他顿了顿,仿佛在脑海中勾勒着某个图景。
“可以向他们传递一个信息:如果各方确实有深入交流的意愿,我建议,由我们起,在北京,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大会。
主题可以定为‘后千禧时代的数学与交叉科学前沿’。
邀请全球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未来的可能性。”
赵伟心中一震。
这并非简单的拒绝,这是一个姿态,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
在全球学术界都渴望一睹其风采、聆听其声音的时候,他选择不挪动脚步,而是让世界走向他。
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学术话语权的宣示!
“我明白了,张教授!”
赵伟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我立刻草拟回复,并与科学院方面沟通,启动大会的筹备工作!”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随即又迅转化为一种新的期待与躁动。
拒绝所有国外邀请,反而要在北京召开大会!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中国官方对此表现出了极高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效率。
最高层直接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