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张诚投下的两颗巨石所激起的滔天巨浪,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刷着全球学术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最初的极致震撼与喧嚣之后,一场更为深沉、也更为关键的进程——对那两篇论文的严格验证——进入了最后的攻坚与收尾阶段。
巴黎,法兰西学院。
那间被临时征用为“验证指挥中心”
的古老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尽管室内禁烟,但某种思维的焦灼似乎化为了无形的烟雾)。
几位白苍苍的院士,以及他们麾下最精锐的弟子们,已经在此鏖战了数月。
白板被擦了又写,写了又擦,旁边堆积的草稿纸几乎要触及装饰着精美浮雕的天花板。
主持验证的让-皮埃尔院士,一位以挑剔和严谨着称、曾在张诚证明黎曼猜想时提出过尖锐质疑的老人,此刻正站在最后一块白板前。
上面绘制着一个极其复杂的交换图,是理解张诚bsd证明中核心构造——“算术层积动机”
与经典l函数理论桥梁——的关键。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勒让德院士那微微颤抖的手指上。
他的指尖缓缓划过最后一条连接线,追踪着那精妙绝伦的逻辑流向。
终于,他的手指停在了终点,那个代表着bsd猜想最终结论的符号上。
他沉默了足足有一分钟。
然后,他缓缓转过身,面对着满室屏息凝神的同僚与学生,那张一向严肃甚至有些刻板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混合着极度疲惫、难以置信以及最终不得不折服的复杂神情。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用一种沙哑而清晰的声音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就我所见,以及我们集体数月来的反复推敲……我必须承认……无懈可击。”
他顿了顿,仿佛说出这几个字需要巨大的勇气,然后继续道:“张诚的证明,不仅正确,其构思之精妙,框架之宏大,尤其是将‘历史层积动力学’思想成功‘算术化’并应用于bsd猜想,这……这已然越了解决一个问题本身。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数论与算术几何更深层联系的全新大门。”
他环视四周,看着一张张同样写满震撼与叹服的脸。
“我提议,以法兰西学院数学部的名义,起草一份公开的验证声明。”
没有异议。
只有一片沉重的、代表最终认可的沉默。
几乎在同一时间,普林斯顿、剑桥、斯坦福、哥廷根……所有顶尖的验证团队,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那些最初最顽固的怀疑论者,在铁一般的逻辑和前所未有的数学美感面前,纷纷放下了姿态。
私下里的邮件交流,公开的非正式声明,以及预印本网站上开始涌现的大量围绕张诚新框架展开的拓展性研究论文,都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
成功证明!
!
霍奇猜想与bsd猜想,这两个困扰了数学界半个多世纪的终极难题,被张诚,以一种开创性的、近乎碾压的方式,彻底征服。
尘埃落定,全球学术界陷入了一种狂喜与空虚交织的奇异情绪。
狂喜于人类智慧的又一次伟大胜利,空虚于那曾经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