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清晰——到目前为止,无论他们如何挑剔、如何反复推敲,张诚的证明链条,始终坚不可摧。
那些最初看似大胆甚至有些“冒险”
的假设,最终都被巧妙地、严格地证明是成立的;那些复杂的交换图和同调代数构造,其严谨性无可指摘;整个证明体系呈现出一种内在的、令人震撼的和谐与自洽。
质疑的声音,如同投入坚冰的石子,未能掀起任何波澜,便悄然沉没。
取而代之的,是在各个顶尖验证团队内部开始弥漫开的一种情绪——那是一种混合着极度敬佩、智力上的折服,以及一种见证历史的、近乎战栗的兴奋。
就在学术界内部进行着紧张而沉默的验证攻坚时,外部的世界,已经被这股无法掩盖的冲击波彻底点燃。
主流媒体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
尽管绝大多数记者根本无法理解论文内容的万分之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其爆炸性的新闻价值。
“终极谜题终结!
17岁中国天才一举攻克数学界最后两大圣杯!”
——《纽约时报》头版头条,配图是张诚几年前领奖时略显青涩的照片。
“人类智慧的胜利:张诚完成史诗壮举,为千禧年大奖难题画上圆满句号!”
——bbc专题报道,回顾了七大难题的历史和张诚的崛起之路。
“从黎曼到bsd:一位孤独天才的七年征程,如何重塑了我们的世界?”
——《卫报》长文,试图剖析张诚的内心世界和研究历程(尽管大多是基于猜测)。
“他定义了我们的时代:记人类理性巅峰的征服者张诚”
——《自然》杂志社论,罕见地使用了如此充满人文色彩的标题。
“国家荣誉!
我国科学家张诚同志取得重大基础科学突破!”
——《人民日报》头版,并配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员文章。
电视、网络、社交媒体……所有信息渠道都被“张诚”
、“霍奇猜想”
、“bsd猜想”
、“千禧年难题”
这些关键词霸占。
他的形象,他那近乎传奇的、与世隔绝的研究方式,他一次又一次拒绝顶级奖项的“壮举”
,都被反复提及、放大、演绎。
这一次的轰动,远以往任何一次。
因为这一次,他解决的不仅仅是“又一个”
难题,而是最后两个。
这标志着自2ooo年以来悬置于人类智力苍穹之上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七颗星辰,被他一人,摘下六颗。
一种奇异的共识,开始在学术界内外迅形成、固化。
尽管最严谨、最正式的“官方认证”
尚需时间(诸如克雷数学研究所的最终确认和奖金放),但在几乎所有人的心中,那顶代表人类智慧巅峰的皇冠,已经无需任何加冕仪式,便自然而然地、无可争议地,落在了那个名叫张诚的十七岁少年头上。
他是“无冕之皇”
。
因为,任何的奖项、任何的头衔,在他所取得的成就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和微不足道。
他的皇冠,是由黎曼猜想的素数分布、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