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边的日子,像一本被缓慢翻动的书,每一页都写着相似的平静,却又有着细微不同的纹理。
张诚逐渐习惯了这里的节奏,一种与他过往十七年人生截然不同的、近乎原始的节奏。
天光未亮,远处的鸡鸣像一根细针,刺破沉寂的夜。
张诚通常会在这时醒来。
他不立即起身,只是躺在坚硬的木床上,听着窗外细微的声响。
先是鸟鸣,清脆的,试探性的,然后逐渐连成一片,变得嘈杂。
接着,是楼下老奶奶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木门轴转动出的“吱呀”
声,然后是水瓢碰触水缸的轻响,以及柴火被投入灶膛的断裂声。
空气里开始弥漫开柴火特有的、略带辛辣的烟火气,混合着米粥在锅里咕嘟咕嘟翻滚时溢出的醇厚米香。
这气味取代了京城书房里打印纸和墨水的味道,也取代了高度专注时大脑仿佛过载运转产生的、近乎焦糊的抽象气息。
它是一种基础的、维系生命的气息。
他会起床,推开那扇沉重的木窗。
深秋的晨雾常常还未散去,像一层乳白色的、流动的轻纱,笼罩着湖面和对岸苍山的轮廓。
一切都显得模糊而柔和,边界不清。
湖水是静的,雾也是静的,只有偶尔一只早起的渔船动机的“突突”
声,从雾的深处传来,沉闷而遥远,证明着时间仍在流动。
老奶奶会把早餐放在门口的小矮凳上。
一只厚重的陶碗,里面是熬得浓稠的白粥,旁边一小碟自家腌制的萝卜干,咸脆爽口。
有时会多一个水煮蛋,壳上带着新鲜的、浅褐色的斑点。
他坐在窗前,慢慢地喝粥,看着窗外的雾一点点被初升的太阳染上金边,然后逐渐变薄,消散,露出洱海清澈的、蓝绿色的水面,和苍山覆盖着白雪的、清晰起来的山脊。
这个过程是沉默的,重复的。
但他并不感到厌倦。
这种重复里有一种安定的力量。
它不要求他思考,不要求他解决任何问题。
它只是存在着,日复一日。
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他到处走。
不是有目的的探索,只是漫无目的地沿着湖岸走。
有时向南,有时向北。
路时好时坏,有时是平整的柏油路,更多时候是泥土路,或者干脆是湖滩上的碎石路。
他走过一片片收割后的稻田,稻茬整齐地立在田里,像大地的胡茬。
田埂上散落着金黄的稻草,在阳光下散着干爽的气味。
他走过一个个小小的渔村,看到妇女们坐在家门口,修补着深绿色的渔网,手指飞快地穿梭,像在编织一片流动的陆地。
她们会用他听不懂的白族话低声交谈,偶尔抬头看他一眼,目光平静而好奇,然后又低下头去,继续手里的活计。
他也会停下来,坐在湖边歪脖子柳树下,或者被湖水冲刷得光滑无比的大石头上,长时间地看着水面。
看水波如何一层一层地涌来,在岸边碎裂成细小的白色泡沫,然后退去,周而复始。
看云朵的影子如何在湖面上缓慢地移动,像巨大的、沉默的鱼群。
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