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配以大量国内外专家的正面评价。
报道是隆重的,基调是高昂的,但在经历了之前数次更具冲击性的“次证明”
后,媒体和公众的兴奋阈值似乎也提高了很多。
狂欢的力度有所减弱,但自豪感的沉淀却更加深厚。
相比于官方媒体的庄重,网络世界则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娱乐精神,各种梗和吐槽层出不穷,充满了“凡尔赛”
式的幽默:
天涯社区热帖:《理性讨论,诚哥现在拿奖是不是跟咱们打卡上班一样平常了?》
热评1:“以前:哇!
他证明了xx猜想!
现在:哦,他又拿了个奖。
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问问他缺不缺端茶送水的。”
热评2:“阿贝尔奖委员会:终于赶在他解决pvsnp之前把奖出去了,好险好险!”
热评3:“建议诚哥下次论文时顺便附上收款银行账号,包括克雷数学研究所和阿贝尔奖委员会在内的各大奖项机构可以直接转账,提高效率,绿色环保。”
贴吧神评论:
“我宣布,张诚大佬正式进入‘奖杯收集者’阶段!”
“挪威:这是我们最高数学奖。
诚哥:好的,放那儿吧,等我腾出手来。
(继续盯白板)”
“以前觉得拿这种奖是人生巅峰,现在觉得这只是诚哥科研路上的一个打卡点。”
qq空间流行梗图:
一张张诚(旧照)面无表情的脸,旁边配文:“哦,又一个奖。”
(冷漠jpg)
一张世界地图,标注着各种数学大奖的颁地,从张诚的位置射出几条线连接这些地方,配文:“您的数学奖快递,请签收。”
这些调侃,并无丝毫恶意,反而是一种基于绝对崇拜和自豪的、亲昵的玩笑。
它反映了在公众心中,张诚的形象已经越了“天才”
的范畴,上升到了一个几乎“非人”
的、如同自然现象般的存在。
他取得任何荣誉,在大家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
而在这一切喧嚣、赞誉、调侃与报道的核心——京郊的那栋别墅里,却依旧是永恒的宁静。
赵伟在接到挪威科学院和国内相关部门的正式通知后,按照既定流程,向张诚做了简短的汇报。
当时张诚正站在白板前,对着一组关于“布尔电路深度与层积历史长度关系”
的公式沉思。
听到赵伟的汇报,他甚至连笔都没有停下,只是目光依旧停留在白板上,淡淡地回了一句:
“知道了。”
没有欣喜,没有激动,甚至连一丝情绪的涟漪都未曾泛起。
阿贝尔奖的荣誉与克雷研究所数百万美元的奖金,在他心中,其重要性远不及眼前这个阻挡他理解计算本质的、顽固的瓶颈。
赵伟早已习惯,平静地应了一声“是”
,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书房,并轻轻带上了门。
书房内,重新恢复了那种极致的专注。
张诚缓缓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春日繁盛的景象,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层层时空,落在了某个由逻辑与信息构成的、更加本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