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精准地降临在他的名下。
四月下旬,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正式对外宣布,由五名国际知名数学家组成的阿贝尔委员会一致决定,将2oo8年度的阿贝尔奖授予中国数学家张诚,以表彰他“在证明黎曼猜想、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以及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存在性与光滑性问题上的里程碑式贡献,及其开创性的‘历史层积动力学’理论对数学未来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
阿贝尔奖,是“数学界的又一诺贝尔奖”
,与菲尔兹奖(15万加拿大元,约合人民币7万多),沃尔夫奖(1o万美元,此奖项为数学终身成就性奖,一般是不会给年轻人的)为数学界三大顶级奖项。
不过相比于前两项奖,阿贝尔奖无疑是最慷慨的,该奖项足有75o万挪威克朗的奖金(约合人民币52o多万),旨在表彰对数学领域做出极其杰出贡献的数学家,其国际声誉和学术分量毋庸置疑。
然而,与之前每一次张诚布新的证明数学难题的论文时所引起的全球性学术地震和舆论海啸相比,这次阿贝尔奖的公布,在学术界内外,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平静”
。
并非不重视,恰恰相反,是太过理所当然。
消息传出后,从国际顶尖的数学研究机构到普通大学的数学系,从专业的科学媒体到主流大众传媒,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先是短暂的“哦,是他”
,随即便是“实至名归”
、“毫无悬念”
、“意料之中”
的普遍共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简短采访时表示:“如果阿贝尔奖不颁给张诚,我们才会感到惊讶。
他的成就已经越了需要奖项来证明的阶段,但这个奖项无疑为他的贡献提供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注脚。”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数学家在内部讨论时调侃:“看来挪威人也很懂,知道不能等他把千禧难题全部解决完再奖,因为那时候可能奖杯都赶不上他出成果的度了。”
在专业的数学论坛和邮件列表里,讨论的焦点甚至不完全在奖项本身,而是更多地集中在:“下一个会是什么?以及“他拿到奖金后会做什么?我猜他根本不在意。”
这是一种基于绝对实力碾压后产生的、近乎麻木的认可。
张诚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展现出的恐怖统治力,已经让整个数学界习惯了由他不断拔高人类认知上限的节奏。
一项顶级数学大奖授予他,在人们看来,就如同给太阳颁“最佳照明奖”
一样,是奖项的荣耀,而非获奖者的荣耀。
尽管在国际上反响相对“平淡”
,但在中国国内,这依然是振奋人心的重大利好消息。
官方媒体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最高规格的宣传报道。
《新闻联播》用时近三分钟报道了这一消息,称这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和原创性理论的高度认可”
,再次强调了张诚的成就对提升国家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巨大作用,并回顾了他的一系列辉煌战绩。
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平台纷纷推出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阿贝尔奖的历史以及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并梳理了张诚的获奖理由和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