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座无虚席。
不仅物理系的教授、研究员、博士后和研究生们几乎全部到场,还吸引了许多数学系、甚至工程相关院系的师生。
所有人都想亲眼见一见这位传奇的菲尔兹奖得主,听听他对物理学核心问题的见解。
胡守钧院士亲自在报告厅门口迎接张诚。
他是一位精神矍铄、头花白的老者,看到张诚,热情地握住他的手:“张诚教授,欢迎欢迎!
可把你盼来了!
我们物理系的同仁们,可是对你这位‘跨界高手’期待已久了!”
“胡主任,您太客气了。
叫我小张就好。”
张诚谦逊地回应。
在胡院士的陪同下,张诚步入报告厅。
瞬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伴随着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许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张诚本人,他年轻的容貌与那沉静如渊的气度形成的反差,让众人心中惊叹不已。
讲座的主题是胡院士与张诚商议后定下的,颇为巧妙:《从“历史层积”
的视角看现代物理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没有过多的寒暄,张诚直接开始了他的报告。
他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介绍了“历史层积动力学”
的基本哲学思想和数学核心,着重强调了其“过程导向”
和“信息结构化累积”
的特点。
然后,他话锋一转,将这一框架引向了物理学的疆域。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有路径积分表述,其核心是对所有可能时空历史的求和。
这与我框架中的‘历史层积’,在理念上有着深刻的共鸣。
但路径积分面临着测量、诠释和数学严格性的挑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凝神倾听的物理学家们。
“或许,‘层积’的概念,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重新表述路径积分,使其建立在更严格的几何或代数基础之上。
例如,将‘历史’视为在某个精心构造的‘层积空间’中的轨迹,而路径积分则对应于在这个空间上某种‘平均’或‘投影’操作。”
这个大胆的设想,立刻引起了台下的一片低声议论和思考。
许多物理学家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年轻的数学家并非仅仅在玩数学游戏,而是试图从根本上重构他们熟悉的理论基础。
接着,张诚重点谈到了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其数学核心是一个美妙的规范对称性。
然而,其量子化后的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是横在数学与物理之间的一道鸿沟。”
他开始在白板上书写一些关键的公式和图示,阐述他如何尝试用“层积”
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规范场。
“在我的初步构想中,或许我们可以将关注点从传统的场构型空间,转移到由‘规范轨道’或‘规范等价类’构成的‘层积空间’上。
在这个新空间中,许多冗余的自由度被自然剔除,动力学的本质可能更加清晰。
而‘质量间隙’,或许对应于在这个‘层积空间’的几何中,某种‘禁戒’区域或‘能隙’的存在性……”
他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