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放下茶杯,语气平和:“确实在思考一些问题,主要是关于将‘层积’的思想应用到更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上。
目前有一些初步的框架性想法,但距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方法论,而非具体难题。
专攻偏微分方程的刘研究员立刻抓住了关键:“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是流体还是场论?这类问题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正则性,历来是难点中的难点。
你那个‘层积’视角,是试图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去约束解的行为吗?”
这正好问到了张诚思考的核心区域之一。
他点了点头,开始以一种相对通俗但绝不失深刻的方式,阐述他的思路:
“可以这么理解。
传统的pde研究,往往聚焦于方程本身和初始边界条件。
而‘层积动力学’尝试引入一个‘信息累积’的维度。
我们不再仅仅看系统在某个时刻的状态,而是考察其状态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微观’或‘内在’的规则,在‘历史’中逐步构建起来的。
这有点像……”
他略一沉吟,找到了一个比喻,“不同于只观察一座已经建成的复杂建筑,我们试图去理解它的建筑设计图、施工流程以及材料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
这个‘构建过程’本身,可能就蕴含着保证建筑稳定性(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和特定功能(如质量间隙)的关键信息。”
这个比喻让在座的诸位专家眼睛一亮。
郑教授若有所思地接口:“这听起来,似乎与代数几何中研究模空间和形变理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是通过研究一个‘参数空间’或‘族’的性质,来反推单个对象的性质。”
“确实存在联系。”
张诚肯定道,“‘层积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高度动态化、并融入了特定演化规则的广义模空间。
其几何结构和上的‘动力学’,共同决定了我们所观测到的物理或数学现象。”
话题由此展开,从偏微分方程的现代理论,到代数几何的深刻工具,再到泛函分析在无穷维空间的应用……张诚虽然年轻,但他在交流中展现出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以及对不同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让在座的资深研究员们频频点头,深受启。
他们提出的问题、分享的经验,甚至是一些无意的评论,也往往能给张诚带来新的视角,触动他脑海中某些尚未连通的节点。
这场非正式的小型研讨会持续了整个上午。
对于张诚而言,这不仅是放松,更是一次宝贵的思想梳理和灵感汲取。
对于其他研究员来说,这更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洗礼,张诚那独特的“层积”
视角,为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也投射了一道新的光线。
中午在科学院用了午餐,稍事休息后,张诚在赵伟的陪同下,乘车前往清华大学。
这是应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着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守钧院士的再三邀请。
胡院士在得知张诚开始深入钻研杨-米尔斯理论后,便极力邀请他来清华物理系做一场讲座,与物理学家们交流思想。
下午一点,清华大学理科楼的一间报告厅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