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水,在专注的攻关中悄然逝去。
当西安城落下2oo6年的第一场薄雪,秦岭山北麓的科研基地也被一片素裹银装覆盖,时间已然走到了十二月的末尾。
距离张诚初抵此地,已然三个多月。
这三个月中,这处与世隔绝的基地,仿佛一个高运转的精密大脑,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希望与无数次的思想碰撞。
而张诚,这位最初让一众资深航天专家们心存疑虑的年轻数学家,已然完全融入了这个集体,并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沉稳的心态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整个项目组毋庸置疑的技术核心与精神支柱。
项目启动之初,并非一帆风顺。
张诚的理论框架再优美,数学工具再完美,也需要转化为工程师能够理解和实现的具体算法和模型。
最初的几次技术讨论会,充满了跨学科的隔阂与摩擦。
一位负责信道编码的老教授,姓周,是国内通信领域的元老之一,性格耿直。
在一次关于编码方案优化的讨论中,他对张诚提出的一个基于“历史层积动力学”
中“信息路径积分”
思想的全新模型表示了强烈的质疑。
“张教授,”
周教授指着白板上复杂的泛函积分表达式,眉头紧锁,“您这个模型,数学上非常漂亮,我承认。
但是否过于理想化了?工程实现需要考虑硬件复杂度、计算延迟、功耗!
我们现有的硬件平台,根本跑不动如此复杂的迭代计算!”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紧张。
其他几位工程专家也纷纷点头,他们被具体的工程指标和进度压得喘不过气,对于这种看似“天马行空”
的理论构想,本能地感到抗拒和忧虑。
张诚并没有因为质疑而显露丝毫不悦。
他耐心地听完所有人的意见,然后走到白板前,拿起不同颜色的笔。
“周教授,您提出的硬件限制非常关键,这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先肯定了对方的关切,然后开始分解他的模型,“请大家注意,这个积分表达式,其核心并非要求我们进行连续的、精确的数值积分。
我们可以将其离散化,寻找其关键路径和主要贡献区域……”
他一边说,一边将复杂的积分符号拆解成一系列离散的、带有权重的求和项,并指出了其中可以并行计算和近似优化的部分。
“看,如果我们只取前三个主要项,其计算复杂度与您之前考虑的改进型turbo码相比,并没有数量级的提升,但在理论上,其抗突干扰的能力,根据这个不等式……”
他在旁边迅写下一个简练的不等式推导,“……预计可以提升一个量级。”
他用工程师能理解的“计算复杂度”
、“并行处理”
、“性能提升指标”
等语言,重新诠释了抽象的数学理论,并给出了清晰的、可验证的理论预期。
周教授盯着白板,脸上的质疑渐渐被思索取代,他扶了扶眼镜,凑近仔细看着那个不等式推导,半晌,缓缓吐出一口气:“如果……如果真能这样离散化并行处理,并且性能提升能达到理论值的一半……那确实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