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陶哲轩也曾来访一次。
两人就“历史层积动力学”
框架在加性组合学中可能的应用进行了半小时的快讨论,陶哲轩以其特有的敏捷思维提出了几个有趣的检验案例,张诚则从框架原理出给出了初步的回应,双方都觉得颇有收获。
大部分时间,房间内是安静的,只有键盘敲击声、书页翻动声和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张诚在精心打磨他第六天报告的讲稿和幻灯片。
他决定,这场报告将不再重复黎曼猜想的证明细节,而是聚焦于框架本身的美学、哲学内涵及其作为一种“数学工具”
的普适性。
他选取了几个最能体现框架威力和简洁性的核心定理,准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打算在报告的最后,简要提及他这几天思考的、框架与其他数学分支可能的交叉方向,为未来的合作研究抛砖引玉。
当张诚在房间里潜心准备时,大会的其他部分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各个报告厅里,思想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新的合作在咖啡厅和走廊里萌芽,年轻的博士生们抓住机会向心仪的大师请教问题。
而“张诚即将进行大会特邀报告”
的消息,如同一个强大的引力源,持续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的报告被安排在第六天下午,主会场。
会议手册上这场报告的标题——《历史层积动力学:一种探索数论与越的新范式》(historetaetebertheoryandbeyond)——早已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未能参加北京会议的数论学家、几何学家和数学物理学家,都将其列为本次大会“必须参加”
的活动。
他们想知道,这个能够攻克黎曼猜想的框架,究竟有何等魔力?它是否真如少数先行者所言,具有改变多个数学领域格局的潜力?
因此,尽管张诚从第三天起就“消失”
在公众视野中,但关于他和他的报告的讨论与期待,却在会场内外默默酵,形成一股涌动的暗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
张诚用第一天的广泛涉猎来“博观”
,用随后几天的深度闭关来“约取”
和“厚积”
。
他像一位即将登台的绝世剑客,在万众瞩目之前,于静室之中,反复擦拭着他的剑——那便是他已臻化境的“历史层积动力学”
理论,等待着在第六天的报告会上,亮出那惊艳世界、引领方向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