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古韵启新思游目骋怀境(2 / 4)

,则是由权力、礼制、宇宙观交织而成的、充满人间烟火的宏大叙事。

当他走过那些略显幽深的宫巷,抚摸斑驳的宫墙,看到檐角那些历经风雨依然生动的吻兽和仙人走兽时,另一种感受油然而生——时间的层叠感。

这座宫殿,见证过帝国的巅峰与倾颓,承载过无数人的荣耀与悲欢。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浸透了时光的印记。

这种时间的厚重,与他研究的黎曼猜想,那个横跨一个半世纪,凝聚了无数智者心血的难题,隐隐产生了共鸣。

数学问题,同样置身于时间长河之中,前人的工作如同基石,层层累积,等待着后来者站在其上,望得更远。

在参观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珍贵文物时,一件商周的青铜鼎吸引了他的目光。

那鼎上繁复而神秘的纹饰——夔龙纹、云雷纹,充满了抽象的几何美感与神秘的象征意义。

古人运用这些纹饰,表达着对自然、对神灵、对祖先的理解与沟通的渴望。

这何尝不是一种原始的、用符号和图案对世界进行的“建模”

与“表述”

?与他用数学符号构建模型,描述宇宙规律,在精神的本质上,似乎有着遥远的、一脉相承的联系。

一种跨越数千年的智力活动,在这一刻,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

颐和园:自然的韵律与和谐的智慧

离开庄严肃穆的紫禁城,车行至颐和园。

扑面而来的是另一种气韵——灵动、秀美,充满了人工巧思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漫步在昆明湖畔,看万寿山倒映在碧波之中,长廊如彩带般蜿蜒,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

这里的布局,不再强调绝对的轴线和对仗,而是追求“步移景异”

、“曲径通幽”

的意境美。

设计者巧妙地借景西山,将园内园外的景色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至高理想。

张诚乘船泛舟湖上,微风拂面,水波不兴。

他的大脑处于一种难得的放松状态,不再强行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数学难点,而是任由思绪飘散。

他想起自己自幼背诵的那些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经典,《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

,《周易》中的“阴阳相生”

,《论语》中的“过犹不及”

……这些话语,在过去更多是作为一种知识储备存在于记忆中。

但此刻,置身于这巧夺天工、宛若天成的园林之中,这些话语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变得鲜活而具体。

“道法自然”

,不正是在提醒研究者,要尊重问题本身的内在规律,而非强行套用僵化的模式吗?黎曼猜想,这个关于自然数(素数)分布核心规律的猜想,其真正的解答,或许就隐藏在某种更深层次的“自然”

结构之中,需要他去现、去顺应,而非去“征服”

“阴阳相生”

,那种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思想,是否也能映射到数学结构中?实数与虚数,连续与离散,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这些数学中常见的对立概念,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动态的“相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