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与历史层积视角】
【核心假设:黎曼eta函数并非静态对象,而是一个深层“算术-几何结构”
(暂命名Ξ)在“数学时间”
t上演化的“历史记录”
或“涌现特征”
。
】
【零点:非孤立点,而是结构Ξ在演化过程中,因内在动力学与对称性,产生的具有特定统计规律的“特征遗迹”
。
】
写下这几行字时,他的手很稳,但内心却涌动着创造者的激情。
这是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假设,它将一个经典的解析数论问题,引向了一个融合了动力系统、几何、甚至某种哲学思辨的未知领域。
接下来的时间,张诚进入了某种忘我的状态。
他时而在白板上飞地书写,尝试用数学语言去定义那个虚无缥缈的“结构Ξ”
和“数学时间t”
,构建它们可能满足的“动力学方程”
。
时而又陷入长久的静默,站在白板前,目光仿佛穿透了那些符号,直视着问题的本质。
时而又回到书桌前,在草稿纸上进行着海量的、具体的计算,验证某个临时构想的一致性,或者推翻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却不够优美的模型。
书房里,只剩下笔尖与板面、纸面摩擦的沙沙声,以及偶尔敲击键盘输入指令的清脆声响。
李静按时将精心烹制的餐食放在门口,几个小时后,又会现餐盘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放在门外,只是旁边的水杯被取走了。
她只能忧心忡忡地换上新准备的食物和饮水。
赵伟则忠实地履行着“守门人”
的职责,将所有试图靠近这间书房的事务,无论是热情的合作邀请,还是好奇的媒体问询,甚至是某些国际知名学者的交流请求,都坚决而礼貌地挡在了外面。
压力不小,但他甘之如饴。
日升月落,光阴在窗外悄无声息地流转。
书房内的白板,写满了又被擦去,擦去了又写满新的内容。
地上的草稿纸,逐渐堆积起来,形成了一座座小小的“纸山”
。
上面布满了各种图形、符号、失败的尝试和阶段性的小结。
张诚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身体的疲惫。
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了那个由他自己构想出来的、试图孕育出黎曼eta函数的“深层结构Ξ”
的世界之中。
他在尝试着“倾听”
那个结构的“脉动”
,寻找其“演化”
的法则。
这个过程,远比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时更加抽象,更加艰难,也更加……迷人。
闭门即是深山。
在这片由思维构筑的深山之中,一位年轻的探索者,正独自面对着数学史上最幽深的谜题,尝试着开凿一条前所未有的、通往真理彼岸的隧道。
无人知晓他需要多久,甚至无人知晓这条隧道最终能否打通。
但他已然在路上,心无旁骛,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