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能有张诚一半,不,十分之一聪明就好了。”
一个母亲感叹道。
“想都不敢想哦!
那是文曲星下凡!”
另一个父亲摇摇头,“不过,他演讲里说的,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敢于探索,这话在理。
咱以后也别光逼着孩子死读书了。”
“是啊,他那句‘年龄,从来不是衡量思想深度的标尺’,说得真好。
以后可不能小看孩子们的想法了。”
在2oo6年,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依然是报纸、电视和门户网站。
没有微博的碎片化传播,没有微信朋友圈的刷屏,也没有短视频的即时轰炸,但深度报道和持续讨论的力量不容小觑。
《光明日报》刊登了长篇评论员文章《“于无声处听惊雷”
——论新时代的科学精神与青年担当》,文章深入剖析了张诚演讲中体现出的理性追求、家国情怀与越年龄的哲思,将其上升到民族复兴背景下科学精神重塑的高度。
《中国青年报》则在头版开辟了专栏,连续数日刊登来自全国各地青年学子、青年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阅读演讲全文后的感想。
那些真挚的文字,记录着年轻一代如何被“星辰大海”
的比喻所激励,如何因“独行”
的共鸣而坚定,如何因“责任”
的召唤而思考。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不仅回顾了张诚的成长轨迹和学术成就,更邀请了几位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张诚现象”
背后的教育启示、社会心态以及文化意义。
专家们指出,张诚的出现和其演讲的广泛传播,反映了社会在经济展后,对基础科学、对纯粹精神追求的重新审视和渴望,也展现了年轻一代身上蕴含的、远外界想象的深刻与潜力。
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的新闻页和论坛板块,相关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
虽然网络语言尚显稚嫩,但不乏真知灼见。
有人逐字逐句分析演讲的文辞之美,有人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受到的鼓舞,也有人开始更深入地讨论中国的基础科研环境与人才培养机制。
这股思潮的暗涌,也在悄然改变着一些东西。
在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将演讲全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印给学生,组织讨论,引导孩子们思考“理想”
“探索”
与“责任”
。
一些校长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中,引用了“因为山就在那里”
的名句,鼓励学生们勇敢攀登知识的高峰。
在科研院所内部,一些中年骨干研究员,在茶余饭后,也会感慨地提起那次演讲。
它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着他们在忙于申请项目、表论文的同时,不要忘记投身科研的初心——那份对真理本身的好奇与热爱。
甚至在一些政府机关的内部学习会上,张诚演讲中关于“个人与集体”
“使命与担当”
的论述,也被引用作为提升干部思想境界、强化责任意识的参考材料。
时间静静流淌,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
张诚那篇演讲,就像一颗蕴含巨大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