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灵感。
随时欢迎你来英国做客,我很乐意带你看看牛顿、哈代曾经思考过的地方。”
“谢谢您,怀尔斯教授。
您的经历本身就是对我们后来者的巨大鼓舞。
英国数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非常向往。
期待日后能有机会拜访,亲身感受那里的学术气息。”
张诚的回答充满了对前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望。
就连一向严肃的法尔廷斯,在临别时,也难得地对张诚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地说:“保持严谨。
有问题,可以联系。”
并留下了其在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的官方联系途径。
这简短的话语,在熟悉他的人看来,已是极高的认可和开放的交流信号。
张诚同样郑重回应:“谢谢您,法尔廷斯教授。
您的严谨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定会。”
伊万涅茨、丘成桐、陶哲轩等众多大佬,也纷纷与张诚话别,无一例外地出了热情的访问或合作邀请。
张诚始终保持着一致的谦和与沉稳,对每一位的邀请都表达了真诚的感谢和未来交流的开放态度,并与他们一一交换了联系方式。
他没有对任何一家机构做出优先承诺,但他的态度明确无误——他愿意与国际数学界保持密切的、开放的联系与合作。
这种不偏不倚、着眼于学术本身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所有大佬的尊重。
他们明白,这样一位天才的成长,已非某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所能“独占”
,他的舞台,将是整个世界数学界。
送别的场面,温馨而略带感伤。
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代表着数学各个方向的顶尖头脑,因为一个共同的数学难题和一位横空出世的少年,短暂地汇聚于北京,度过了一段密集而高效的智力激荡时光。
如今分别,各自带着满满的收获、新的思考以及对那位少年未来的无限期待,返回他们遍布世界的研究岗位。
“再见,张!
期待不久后能再听到你的好消息!”
“保持联系!
有任何新的想法,随时可以讨论!”
“希望下次见面,是在你的下一场报告会上!”
登机的时间到了,大佬们在助理的陪同下,通过贵宾通道走向登机口,不时回头挥手致意。
张诚站在送行的人群前方,身姿挺拔,面容沉静,也抬起手,向这些可敬的学者们告别。
阳光透过机场巨大的玻璃幕墙照射进来,在他身上勾勒出一圈淡淡的光晕。
孙院士看着身边这位年轻的同事,心中感慨万千。
他亲眼见证了一场席卷全球学术界的风暴由他而起,又亲眼目睹他以越年龄的智慧与定力度过了最严苛的审视,如今,更是看着他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国际顶尖学府建立了平等而开放的联系。
这不仅仅是张诚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实力得到世界公认的一个鲜明标志。
“他们都走了,”
孙院士轻声说,“但种子已经播下了。”
张诚望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机场的壁垒,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