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杜邦院士喃喃自语,“你能在这里同时看到洛可可风格的吊灯、苏式建筑的恢弘气势,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精致元素。
它们结合在一起,竟然毫不违和,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就像中国本身,古老文明与现代气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高效地为大家办理好了入住手续。
每一位学者都拿到了一个精美的资料袋,里面除了会议议程、北京地图、中英双语温馨提示(包括天气、交通、紧急联系方式)外,还有一本制作精良的、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中英文画册,以及一张内含预存话费的本地si卡。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许多学者感到暖心。
“他们考虑得太周到了,”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理查德·李教授(华裔)对同屋的威尔逊教授说,“连本地电话卡都准备好了,这完全免去了我们初来乍到的通讯困扰。
这种服务意识,在很多国际会议上都未必能做到。”
学者们的房间大多安排在高楼层,窗外或是俯瞰紫禁城金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护城河,或是远眺天安门广场的开阔景象。
当几位学者推开窗,看到那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宫殿建筑群,就如此真切地铺陈在现代化都市的中心时,那种时空交错带来的强烈视觉与心灵冲击,让他们久久无言。
“看那边!
那就是故宫!
我的天,它就在城市中心,如此庞大,如此宁静……”
一位来自加州伯克利的女教授指着窗外,激动地对同伴喊道,“这和在照片上看到的感觉完全不同!
你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
京城初探,文明古都的震撼
在报告会正式开始前,组委会特意安排了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并提供了多条精心设计的文化参访线路供学者们选择,同时配备了精通外语的志愿者陪同讲解。
大多数远道而来的学者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这座闻名遐迩的古都。
紫禁城(故宫),帝国的中轴与秩序
选择参观故宫的学者最多。
当他们穿过天安门,步入午门广场,真正站在那巍峨的宫墙之下时,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慑。
“如此宏伟的规模,如此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
杜邦院士站在太和殿前广阔的广场上,仰望着那重檐庑殿顶的巍峨大殿,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建筑,这分明是一个庞大帝国政治哲学和宇宙观的物质体现。
‘中’与‘和’的思想,贯穿在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瓦砾之中。
相比于欧洲城堡的防御性,这里彰显的是无上的皇权与森严的等级秩序,令人叹为观止。”
来自以色列的数学家大卫·科恩则对故宫的建筑细节和色彩运用着了迷,他不停地拍摄着屋檐上精美的吻兽、彩绘,以及那大片大片的明黄色琉璃瓦。
“这些色彩和装饰,充满了象征意义,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图案似乎都在诉说着什么。
这是一座需要用心去‘阅读’的建筑群。”
长城,巨龙般的奇迹
选择前往八达岭长城的学者们,则体验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
当缆车将他们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