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为众多的镜头和目光而有丝毫的局促或紧张。
那份乎年龄的沉稳,再次让在场许多见多识广的老记者心中暗自称奇。
两点整,采访正式开始。
负责主访的是新华社一位以深度访谈和稳健风格着称的资深媒体人,名叫沈弘毅。
他年约五十,气质儒雅,声音醇厚,带着一种让人安心和信任的质感。
“张诚研究员,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新华社的专访。”
沈弘毅的开场白简洁而充满敬意,“先,请允许我代表广大观众和读者,对您近期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谢谢沈记者,谢谢大家。”
张诚微微颔,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清越而平稳。
娓娓道真,智慧的交锋
沈弘毅显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的问题经过精心设计,既避免了艰深的学术探讨,力求让普通观众也能听懂并产生兴趣,又直指核心,试图探寻这位少年天才的内心世界与成长轨迹。
沈弘毅:“张诚研究员,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一个困扰了人类近三百年的智识高峰。
当您最终完成证明的那一刻,您内心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是巨大的喜悦和激动,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张诚:(略微沉吟)“更多的是一种‘确认’的感觉。
就像走一段很长的路,终于看到了地图上标记的终点,心里知道‘就是这里了’。
喜悦是有的,但很短暂。
科研的过程本身,那种探索和思考的乐趣,是更持续的动力。”
沈弘毅:“我们普通人很好奇,像解决这种级别难题的‘灵感’或‘突破性想法’,通常是如何产生的?是来自于一瞬间的顿悟,还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张诚:“‘顿悟’看似一瞬间,但它需要前面大量的、甚至是痛苦的积累和思考作为铺垫。
就像烧水,不到一百度,它不会开。
思考需要达到一个临界点,某个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或者大脑在放松状态下的一个偶然连接,就可能成为点燃那壶开水的最后一把火。
但前提是,壶里必须有水,而且已经被加热了很久。”
沈弘毅:“在长达数月的攻关过程中,您一定也遇到过很多次失败和挫折。
当思路陷入僵局,感觉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您是如何调整自己,坚持下去的?”
张诚:“我会暂时离开那个具体的问题。
可能去散散步,看看无关的书,或者思考一些完全不同领域的问题。
让大脑的‘缓存’清空一下。
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钥匙,并不在问题本身所在的盒子里。
重要的是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害怕暂时的‘离开’。”
沈弘毅:“您的年龄无疑是您身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标签。
您觉得,‘十一岁’这个年龄,对您的科研工作而言,是优势更多,还是带来了一些特别的挑战?”
张诚:(平静地)“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它可能意味着我的思维模式受既定框架束缚较少,但也意味着我在某些方面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积累。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