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直面镜湖娓娓道真(1 / 4)

张诚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反而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涟漪持续扩散,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中科院负责对外联络和宣传的部门,其电话和邮箱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来自国内外各大媒体、电视台、网络平台的采访请求雪片般飞来,言辞恳切,甚至不乏动用各种关系进行请托,令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烦不胜烦,疲于应付。

这其中,几家国家级权威媒体的申请,分量尤重,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和覆盖面,让中科院难以简单回绝。

在经过内部慎重讨论,并层层向上级领导请示后,一个折中的方案被提了出来:安排一场有限度的、可控的专访,由最具权威性的新华社进行主导,其他重要媒体可在现场旁听报道,但不直接提问,以此满足公众的部分知情权,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张诚研究工作的干扰。

方案最终摆到了张诚面前。

中科院孙院士亲自前来沟通,语气带着商榷:“张诚研究员,外面的情况你也知道一些。

我们理解你潜心科研的意愿,也尽力挡驾。

不过,新华社的这次采访,意义不同,它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家和人民想对你这位年轻科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你看……是否可以考虑抽出一点时间?我们会把控好流程和时间,绝不会过多占用你的精力。”

张诚听罢,没有立即回答。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偶尔走过的、向他这边投来好奇目光的研究人员,沉默了片刻。

他深知,完全置身于舆论之外并非长久之计,适当的、有引导的沟通,或许能更好地为自己换取长期的宁静。

而且,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经历或许能对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一些积极的触动。

“可以。”

他转过身,平静地答应了,“时间请安排在我的非核心研究时段,时长请控制在两小时以内。”

最终,采访时间定在了十二月八日下午两点,地点就在中科院高等研究院那间庄重典雅、可容纳数百人的大礼堂。

之所以选择这里,而非张诚那间更具个人色彩的研究室,既是出于安保和现场管理的考虑,也意在赋予这次采访一种半公开的、庄重的性质。

消息一经内部公布,尽管限制了媒体数量,但获准进入现场的除了新华社团队外,还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寥寥数家国字号媒体,以及几家影响力巨大的官方网络媒体。

即便如此,礼堂内也是长枪短炮林立,气氛在开始前就已然十分紧张和期待。

镜湖微澜,采访伊始

下午一点五十分,张诚在孙院士和一位院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悄然从侧门步入礼堂,登上主席台。

他依旧穿着那身合体的深色休闲裤和浅色衬衫,脸上没有任何刻意的打扮,神态一如既往的平静,步伐稳健。

他的出现,立刻引了台下所有记者一阵低低的骚动和密集的快门声。

无数道目光,好奇、探究、敬佩、审视,聚焦在这个年仅十一岁、却已然站在了学术之巅的少年身上。

张诚在预设的位置上坐下,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目光平和地扫视了一下台下,并没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