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最大的期望就是子孙能够读书成才,走出大山。
张诚的出现,以及他取得的如此匪夷所思的成就,将这种信仰推向了极致,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光芒万丈的典范!
“看吧!
我就说读书有用!
有用到天上了!”
田间地头,老人们用最直白的话语教育着孙辈。
“咱这黄土地,也能飞出金凤凰!
以后谁再说咱西北落后,咱就把张诚的名字甩给他!”
年轻的父母们互相打着气,看向自己孩子的目光中,充满了新的期盼。
这种喜悦,是自肺腑的,是带着泥土芬芳的。
它不像城市里的庆祝那样秩序井然,它有些混乱,有些嘈杂,甚至带着些原始的狂放,但恰恰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热情,最能体现这片土地和人民对知识与英才最本真的崇敬与热爱。
乡里组织的秧歌队、锣鼓队,在村中心的空地上卖力地表演着,唢呐吹得震天响,粗犷而欢快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
县里送来的电影放映队,连夜支起银幕,播放着爱国题材和科教题材的电影,场场爆满。
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硝烟、各家各户飘出的炖肉香气、以及那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与喜庆气。
整个西北黄土高原,仿佛都沉浸在这片由一位少年学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欢腾之中。
沟壑纵横的黄土山峦,似乎也因为这冲天的喜气而变得柔和;奔腾不息的黄河,仿佛也在用涛声为这片土地上的奇迹伴奏。
荣光,如同八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照亮了每一张洋溢着自豪与希望的笑脸。
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一个村子的盛事,更是植根于这片黄土地深处的、对知识与命运不懈追求的,一次最辉煌的胜利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