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象牙塔之巅国士新衔(2 / 3)

必要的咨询与技术支持。”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需求的“召唤”

责任,而非日常的行政指令。

这意味着,张诚获得了一个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梦寐以求的科研环境:绝对的自由,顶级的资源,以及只有在国家最需要时才响起的、极具荣誉感的“征召”

他不必为经费愁,不必为职称晋升奔波,不必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将几乎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最纯粹、最前沿的科学探索之中。

波澜再起,可控的震动

尽管国家出于对张诚的保护和避免过度舆论干扰其科研工作的考虑,刻意控制了宣传的力度和范围,并未进行大规模的通稿布,但这则消息依然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引爆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冲击波在学术界内部迅扩散,掀起了又一波不小的震动。

正式的新闻,仅出现在中科院官网的“人事任免”

栏目深处,以及《中国科学报》一个不起眼的版面上,措辞严谨而简洁。

然而,这已经足够了。

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内部邮件系统、学术聊天群里,相关信息被迅转、标记。

“看到了吗?中科院!

研究员!

十一岁!”

“我的天……这已经不是破格了,这是重新定义‘研究员’这个职称了!”

“想想我们评个研究员要掉多少头,熬多少年?人比人……”

“别酸了,人家那成果,摆在哪里都是顶尖的。

中科院这是千金买马骨,更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对顶尖人才的重视程度。”

“以后见面得叫‘张研究员’了?这感觉……真是太魔幻了。”

国际学术界也再次侧目。

一些主流科学媒体迅跟进报道。

《自然》杂志在其新闻版块以《中国任命11岁神童为科学院研究员》为题进行了报道,文中虽然依旧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语气,但更多地开始分析这一举动背后中国在科技人才战略上的雄心。

《科学》杂志则评论道:“这标志着张诚已完全被中国科学共同体接纳为核心成员,并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他的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加值得关注。”

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相关的讨论也再次升温,但相较于博士学位那次,明显多了一份“习以为常”

的麻木感。

“好吧,中科院研究员……虽然还是很震惊,但生在张神身上,好像也挺合理?”

“我现在已经对与张诚有关的任何消息都免疫了,下次就算新闻说他造出了戴森球,我可能都会信。”

“国家这是把他当‘国宝’供起来了啊,要啥给啥,只求他安心搞研究。”

“这才是对待天才的正确方式!

与其让他在常规体系里浪费时间,不如给他最大的自由和最好的条件!”

这一次的舆论反响,虽然依旧热烈,但少了许多质疑的声音,更多的是对既定事实的接受,以及对张诚未来能带来何种突破的期待。

国家的适度控评策略,以及张诚之前扎实无比的成果,共同起到了“定海神针”

的作用。

三、新的:象牙塔之巅的独行者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