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星穹破晓乾穹初鸣(1 / 5)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无数次模拟运算的屏幕闪烁间,在写满又擦去的白板公式间,在激烈讨论与沉思冥想的交替间,悄然流转。

转眼间,合肥的空气中已弥漫起初夏的燥热,蝉鸣初起,而“乾穹”

工程核心实验室内,那股凝聚了数月、近乎凝滞的紧张氛围,也随着日历翻到六月中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最后的攻关阶段,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的“希拉里台阶”

,每一步都耗尽心力,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冰碴般的艰难,但顶峰的光芒,已然隐约可见,激励着所有攀登者迸出生命中最炽烈的能量。

最后的堡垒:协同解码与实时调度

“异构表面码桥接”

方案与“分层控制架构”

的成功验证,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为分布式量子处理器的理论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然而,横亘在最终成功面前的,还有两座必须攻克的最后堡垒:跨芯片协同实时解码算法与全局资源动态优化调度系统。

协同解码是“量子大脑”

神经信号传递的关键。

当错误生在跨芯片的“胼胝体”

(互联链路)或边界区域时,需要芯片本地解码器与一个中央协同解码器进行高效、低延迟的信息交互,共同判断错误模式并施加纠正操作。

任何延迟或误判,都可能导致错误链式反应,功亏一篑。

负责解码算法的团队,由一位沉默寡言但心思缜密的副研究员赵工牵头。

他们面临的核心矛盾是精度与度的永恒博弈。

理想的协同解码需要考虑所有芯片的关联稳定子信息,进行全局最优判断,但计算复杂度太高,无法满足量子纠错对实时性的苛刻要求(通常需要在微秒量级完成)。

“我们尝试了基于最小权重完美匹配的分布式变体算法,”

赵工指着屏幕上复杂的图论模型,对张诚和核心组汇报,“但即使进行了大量的预计算和查找表优化,在模拟八个芯片互联的场景下,平均解码延迟仍然出了容错阈值要求的百分之三十。”

屏幕上红色的标警报区域触目惊心。

团队成员们脸上写满了焦虑,时间不等人,项目节点迫在眉睫。

张诚凝视着数据流图,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桌面,这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

“我们可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

他缓缓开口,“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完美’匹配?在错误概率不高的情况下,大部分错误模式是局域且简单的。

我们能否设计一种‘分级触’式的协同解码机制?”

他走到白板前,快勾勒起来:“先,在各个芯片本地,运行一个快但相对粗糙的‘快解码器’,它只处理本地稳定子信息,能解决大部分局部错误。

同时,它将无法确定的、或者涉及边界关联的‘可疑事件’标记出来,连同少量关键信息,送给中央协同解码器。”

“然后,中央协同解码器不再处理所有原始数据,而是只聚焦于这些来自各芯片的‘可疑事件’流。

它的任务更轻量化:快判断这些可疑事件是否是跨芯片关联错误的一部分,并下达协同纠正指令。

大部分时间,中央解码器甚至处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