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崇拜又好奇的目光看着这位传说中的“天才哥哥”
;老人们则拍着张诚的肩膀,说着“娃有出息”
、“给咱村争气了”
的朴实赞誉。
爷爷张满仓和奶奶刘彩娥站在人群最前面,奶奶依旧是一看到孙子就忍不住抹眼泪,爷爷则用力地握着张诚的手,那双粗糙的大手传递着无声而深沉的情感。
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张诚一家如同英雄凯旋般,被迎回了家。
而那个“家”
,也已然旧貌换新颜!
原本的土坯院落和旧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崭新的、贴着白色瓷砖的二层小楼!
楼房设计大方实用,既保留了北方民居的宽敞特点,又加入了现代化的厨卫设施。
这是政府和企业家们承诺的“建房”
诺言的兑现。
虽然内部装修还在收尾,一些家具尚未完全到位,但崭新的门窗、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无不宣告着一个全新生活环境的到来。
院子里,堆放着一些乡亲们送来的年货——自家养的土鸡、新磨的玉米面、腌制的酸菜……东西不算贵重,却饱含着最淳朴的心意。
接下来的几天,张诚彻底融入了这份久违的、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年味之中。
他陪着爷爷在新院子里晒太阳,听爷爷讲这条路由来不易的施工过程,讲村里因为这条路带来的变化。
爷爷指着远处说,明年开春,打算在院子边上开辟一片新的菜园。
他系上围裙,跟着母亲和奶奶一起准备过年的吃食。
揉面、蒸馍、炸油饼,虽然动作依旧不算熟练,但他乐在其中。
奶奶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总是忍不住唠叨:“我娃这手是拿笔杆子的,快歇着去。”
眼底却满是欣慰的笑意。
他带着磊磊,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散步,一直走到村外的小河边。
冬日的河水结着薄冰,在阳光下闪着光。
磊磊像个小向导,兴奋地告诉哥哥,这条路通了以后,他去镇上的小学方便多了,班车都能开到村口。
他也去拜访了村里的几位长辈,听他们聊聊村里的往事,说说今年的收成。
乡亲们不再仅仅把他当作一个遥不可及的“天才”
,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从自家村里走出去的、有出息的好后生。
夜幕降临时,一家人围坐在新房的堂屋里,虽然还有些空旷,却充满了暖意。
新安装的节能灯出明亮的光,取代了以往昏黄的白炽灯。
张建军和李秀兰会跟张诚聊聊家里的打算,那笔奖金除了预留张诚和磊磊的教育费用,还想看看能不能在村里搞点小型的养殖或者合作社,带动一下乡亲们。
张诚安静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些建议。
他享受着这种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馨。
外面的世界很大,学术的天空很高,但唯有在这里,在这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在这血脉相连的亲人身边,他才能找到那份最原始、最安稳的归属与平静。
荣耀如同华彩的乐章,终会曲终人散;而亲情与乡情,却如同脚下这片坚实的黄土地,默默承载一切,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力量。
这个寒假,没有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