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也提到了在参与诸如“玄穹”
等高精尖项目时,感受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责任与动力。
最引人深思的环节,是主持人问及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声誉和海外顶尖学府的邀请时,是如何思考的。
张诚沉吟片刻,目光坦诚地看向镜头:“我很感谢国际同行的认可。
那些都是非常好的地方,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老师。
但是,我觉得学习在哪里都可以进行,最重要的是内心的驱动和明确的目标。
我现在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主要是在国内的培养体系下打下的,徐院士和很多导师给了我毫无保留的指导。
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现在的环境很适合我。
至于名声……”
他顿了顿,露出一丝近乎无奈的淡淡笑容,“那只是做研究附带的东西。
解决了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刻意标榜,只有一份自内心的、对学术本身的专注与对现有培养环境的珍惜。
这份远年龄的成熟、定力与感恩之心,通过央视的镜头,传递给了千家万户。
《面对面》专访的播出,将国内关于张诚的热度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节目收视率创下同时段新高,网络点播量破纪录。
官方媒体的定调,有效地引导了舆论方向。
“十岁天才少年婉拒世界名校,坚守国内科研沃土!”
“这才是新时代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有本事,有定力,有情怀!”
“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曝光,原来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张诚访谈金句:名声只是附带的东西!”
类似的标题充斥网络,但相较于之前的猎奇和震惊,舆论开始更多地向积极、理性的方向酵。
张诚被视为“别人家的孩子”
的终极形态,更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国家对基础科学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成果。
教育部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宣传和强化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素养、鼓励个性展的政策导向。
许多中小学开展了“学习张诚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的主题活动,尽管孩子们可能完全不懂周氏猜想,但那种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和执着探索的精神,无疑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在学术界内部,张诚的工作也引了持续的深度讨论。
多个高校和研究所组织了关于“导出算术几何”
的专题研讨班,试图理解和跟进这一由他开创的新方向。
他之前合作过的项目组,也因其数学成就的加持,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倾斜。
然而,身处风暴眼的张诚,在完成了那一次官媒采访后,便再次彻底“消失”
在了公众视野中。
他谢绝了一切后续的商业活动、颁奖典礼(除非是极其重要的学术奖项)、以及各类社会邀请。
他将所有精力,重新投入到了在交大的学习研究中,同时开始着手梳理证明周氏猜想过程中衍生出的多个新的数学问题。
他知道,热度终将过去,喧嚣必然平息。
唯有对真理不懈的追寻,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