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钦佩,期待未来有学术交流之机会。”
礼貌,谦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将所有橄榄枝,都暂时搁置在了身后。
相较于国际学术界的“含蓄”
招揽,媒体的追逐则显得直接而猛烈。
从严肃的党报党刊到娱乐化的网络平台,几乎所有媒体都渴望能拿到张诚的“访”
或独家报道。
他的访问学者公寓楼下,开始出现蹲守的记者;他的家人(尽管信息被保护得很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骚扰。
面对这纷至沓来的媒体请求,联合培养小组经过慎重研究,并再次与张诚及其父母沟通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完全拒绝并非上策,可能引更多猜测;但必须选择最具权威性、最能把握导向的媒体,进行一次“可控”
的正面报道。
最终,他们选择了央视的王牌焦点访谈《面对面》栏目,主持人以其深刻、稳健又不失温度的采访风格着称。
这是一次国家级的声音定调。
采访地点没有设在演播室,而是安排在了上海交大一处安静、充满书卷气的会议室,以营造更贴近学术的氛围。
采访前,《面对面》栏目组与联合培养小组、以及张诚本人进行了详细的沟通,确定了采访提纲,确保问题既有深度,又能引导出积极正面的信息。
采访当日,张诚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面容平静,眼神清澈,坐在主持人对面。
巨大的摄像机镜头对准了他,灯光打在他尚且稚嫩却已透露出非凡沉稳的脸上。
“张诚,你好。
先,请允许我代表广大观众,祝贺你在数学上取得的这项惊人成就。”
主持人开场温和而有力。
“谢谢主持人。”
张诚微微颔,声音清晰,没有紧张,也没有激动。
采访沿着预设的路径展开。
主持人从周氏猜想的意义谈起,引导张诚用相对通俗的语言解释他的证明思路中最核心的“跨界”
思想——如何想到用几何和动力系统的工具来解决数论问题。
张诚的回答条理清晰,虽然尽量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但其思维的深度和逻辑的严密性依然透过简洁的语言流露出来。
他提到了不同学科之间“内在的统一性”
,提到了“寻找更深层次结构”
的驱动力,让即使不懂具体数学的观众,也能感受到一种越年龄的哲思和洞察力。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
和成长经历时,张诚一如既往地谦逊。
他将功劳归于国家的培养计划、各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以及父母无条件的支持。
对于自己的天赋,他轻描淡写,更多地强调了“兴趣”
和“持续思考”
的重要性。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
他平静地说,“只是对我好奇的问题,愿意花时间去想,去尝试不同的路径。
很多时候也会失败,但每一次失败好像都排除了一些错误选项。”
主持人适时地将话题引向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张诚肯定了这种跨校、跨学科资源整合模式给他带来的广阔视野和丰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