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去交大的图书馆或与周文彬教授讨论网络科学的问题,仿佛外面那山呼海啸般的赞誉与他无关。
只是在校园里,他能感受到更多投射过来的、混合着好奇、敬畏与探究的目光。
偶尔有大胆的学生上前搭话或请求合影,他也只是礼貌而疏离地回应,然后迅离开。
对于外界的轰动,他内心并无太多波澜。
证明猜想的瞬间,那份极致的智力愉悦和满足感已经给予了他最高的回报。
世人的赞誉,不过是随之而来的余响。
他清楚地知道,周氏猜想的证明,只是他探索数学宇宙漫长征程中的一站,是验证他某种研究方法可行的案例。
前方,还有更多、更艰深的“黎曼猜想”
级别的堡垒等待攻克,还有他构想中那更为宏大的“导出算术几何”
体系需要完善和拓展。
他甚至抽空开始审阅《数学年刊》编辑部转来的、关于他这篇论文的后续讨论和提问,准备撰写回应。
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证明周氏猜想过程中展出的新工具,尤其是那种连接数论与几何、动力系统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数论难题,甚至是物理学的某些前沿问题中去。
“名气,有时候也是一种资源。”
他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上海璀璨的夜景,心中思忖,“或许,可以利用这份关注,在未来推动一些更大型、更跨学科的研究计划?”
他的冷静与专注,透过某些亲近师长的转述,偶尔流露出去,反而更增添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
在世人眼中,他不仅是天才,更是一位心性远年龄的、真正的“求道者”
。
举国震惊的浪潮,仍在持续翻涌,张诚这个名字,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天才”
与“奇迹”
的代名词。
然而,浪潮中心的少年,目光早已穿越了眼前的浮华与喧嚣,投向了知识海洋更深处,那些依旧被迷雾笼罩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彼岸。
静水流深。
在证明了周氏猜想,站上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之后,他没有任何停留与自满,而是调整了一下呼吸,准备向着下一个,更令人神往的高度,起冲击。
世界的喧嚣,只是他背景音里微不足道的一笔。
他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