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初秋,暑气未完全消退,但空气中已然掺入了几分江风的湿润与清爽。
交大闵行校区的访问学者公寓内,张诚的生活迅进入了新的节奏。
他并未急于立刻投入到与周文彬教授团队的具体合作中,也没有匆忙去接触上海其他高校的潜在项目。
他深知,在一个新环境站稳脚跟,先需要的是沉淀与规划。
白天,他熟悉校园环境,在包玉刚图书馆那浩瀚的书海中徜徉,重点浏览一些上海本地高校颇具特色的学科文献,尤其是在应用数学、系统科学以及与他新提升的生化、信息学等级相关的交叉领域。
晚上,他则在公寓书房里,梳理自身知识体系,审视系统那高达七十万的积分储备,并思考着下一阶段的目标。
系统的下一个主线任务尚未布,这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战略空白期”
。
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清理”
和“展示”
的工作——将一些早已完成、却因各种原因未曾公开的成果,陆续释放出去。
而被他第一个选中,从记忆深处和电脑加密文件夹中提取出来的,正是那份足以在数论领域掀起巨浪的成果——《周氏猜想的证明》。
周氏猜想,一个在数论,特别是梅森素数分布研究中,悬垂数十年的着名猜想。
它由华人数学家周海中先生提出,其内容关乎梅森素数(形如2p-1的素数,其中p本身是素数)的分布规律。
猜想断言:当2{2n}<p<2{2{n+1}}时,p=2p-1是素数的个数,约为2{n+1}(n+1)。
尽管在已知的梅森素数中,该猜想与观测数据符合得很好,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却始终未能实现,成为困扰数论学家们的一个迷人而棘手的难题。
这份数学证明论文,并非张诚近期所为。
正是他初入燕园,尚在小心翼翼适应大学生活,数学等级在系统助力下初窥门径时,便已独立完成并完善的那十篇足以在顶级数学期刊表的论文手稿中的最后一篇,为了不过分出头,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便将这篇已然完成的论文暂缓表,如同将一颗精心打磨却深藏匣中的明珠,存放在了学术履历的“储备库”
中。
如今,时机似乎成熟了。
他已在《anna1sofatheatics》等顶刊上证明了自身在数学领域的极高实力,学术声誉初步建立。
此刻抛出周氏猜想的证明,不会再被轻易视为侥幸或偶然,而是会被认为是其深厚数学底蕴的又一次自然展现。
这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也为他在上海乃至更广阔平台上开展合作,增添一枚重量级的筹码。
他没有急于立刻投稿。
尽管论文早已完成,证明过程在他眼中已然完美无瑕,但他还是花了几天时间,重新审阅了全文。
论文是用tex精心排版,逻辑结构严谨,行文清晰而优美。
他从头到尾,再次梳理了每一个引理、每一个推论、每一个关键的过渡,确保没有任何疏漏,并且以他如今更高的数学视野审视,证明依然坚如磐石,甚至能看出其中蕴含的某些思想,与他后来在杨-米尔斯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