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交织,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阳光,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都市画卷。
联合培养计划在上海的对接人,一位来自交大、姓王的年轻助理教授,早已在出站口等候。
他显然对张诚的情况有所了解,态度恭敬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高效地帮张诚安排好车辆,前往位于闵行区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区。
一路上,王助理教授简要介绍了张诚在交大期间的住宿安排(一处在校园附近、环境清幽的访问学者公寓)以及一些基本的校园生活指南。
张诚安静地听着,目光却更多地投向了窗外。
上海的街道更加狭窄而密集,但秩序井然,两旁繁茂的梧桐树与风格各异的洋楼、现代建筑交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海派风情。
不同于北京横平竖直的棋盘式格局,这里的道路似乎更多弯曲与交错,仿佛隐喻着这座城市更加复杂和多变的脉络。
抵达交大闵行校区,又是一番不同于燕园的景象。
校园广阔而现代,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庄重的红砖楼,也有极具设计感的现代场馆。
绿树成荫,水系环绕,但整体氛围似乎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随处可见各种学术海报、活动公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访问学者公寓的条件相当不错,一室一厅一卫,干净整洁,设施齐全,还有一个不大的阳台,可以眺望部分校园景色。
王助理教授帮忙安顿好,留下联系方式后便礼貌告辞。
送走王助理教授,张诚独自站在公寓的客厅中央,环顾着这个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属于自己的新空间。
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消毒水和新家具的味道。
一种熟悉的独处感回归,但也夹杂着面对全新环境的细微陌生感。
他没有急于打开行李,而是先走到阳台,深深吸了一口上海湿润微凉的空气。
远处,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勾勒出建筑的轮廓,更远处,是城市璀璨的、无边无际的灯海。
“上海……”
他轻声低语。
这里没有未名湖的波光,没有博雅塔的剪影,没有临湖苑那份极致的静谧。
但这里,有黄浦江的潮涌,有陆家嘴的锋芒,有交大、复旦、同济等学府沉淀的学术底蕴与前沿活力。
他知道,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已然在这座东方魔都悄然铺开。
上个学期的辉煌已是过去,ss级的评定和百万奖励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大学科提升至等级3让他拥有了更全面的视野。
如今,站在一个新的上,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积累,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继续他的求知之旅,履行他“学术枢纽”
的使命。
是继续深化与周文彬教授在网络科学上的合作?还是主动接触复旦在生物医学、微电子领域的顶尖团队?亦或是探寻同济在土木、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
无数的可能性,如同窗外那浩瀚的灯海,在他深邃的眼眸中闪烁。
他回到屋内,打开行李箱,先取出的,不是衣物,而是那台承载了他无数思考和成果的笔记本电脑,以及几本核心的参考书。
他将它们郑重地放在书桌上,仿佛一种仪式,宣告着新的学术征程,就此在这间陌生的公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