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后几天,暑气渐浓,蝉鸣聒噪,燕园内弥漫着学期结束特有的、混合着离别与解放的复杂气息。
大部分学子已经离校,校园显得空旷而宁静。
未名湖畔,垂柳的绿荫愈浓密,投下大片清凉,只有偶尔掠过的水鸟和依旧坚持晨读的身影,点缀着这片学术圣地的夏日慵懒。
张诚也已收拾好行囊,准备不日返家。
相较于其他同学考完试后的彻底放松,他的“假期”
更像是一次战略调整与能量补充。
刚刚完成五大学科等级提升带来的知识海啸,需要时间沉淀和内化;系统奖励的七十万积分需要规划;而一个学期高强度的科研攻坚所带来的精神疲惫,也需要在亲情的温暖中慢慢消解。
就在他准备动身的前夕,一封来自联合培养计划秘书处的正式邮件,送达了他的邮箱。
邮件措辞严谨而郑重,邀请他于次日前往徐海院士的办公室,“就本学期培养情况做一小结”
。
张诚心知这绝非普通的“小结”
。
他平静地回复确认,内心并无太多波澜。
荣誉于他,已是身外之物,远不如解决一个具体难题或窥见一丝未知真理带来的愉悦深刻。
次日上午,他准时叩响了徐院士办公室的门。
“请进。”
徐院士沉稳的声音传来。
推门而入,张诚现办公室内的气氛与往常略有不同。
徐院士依旧坐在他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但脸上带着一种格外欣慰和庄重的笑容。
更让张诚微微讶异的是,在办公室一侧的沙上,还坐着两位熟悉的面孔——分别是清华的李振华教授和北大的李静教授(托卡马克项目),以及西安交大的郭永怀教授。
他们显然不是恰巧在此,而是专程前来。
除了在场的几位,办公室一角的显示屏也亮着,上面分成了数个视频窗口,窗口中的人影赫然是科大的潘子安教授、浙大的陆朝阳教授、上海交大的周文彬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的赵劲松院士等人!
几乎所有他本学期深度合作过的项目负责人,都以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于此。
这俨然是一场小范围、高规格的“内部表彰会”
。
“张诚,来了,快坐。”
徐院士笑着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特意准备好的一张椅子。
张诚依言坐下,向在场的诸位教授和屏幕中的各位导师微微躬身致意,神态一如既往的沉稳。
徐海院士作为联合培养小组的核心负责人,率先开口,语气充满了感慨:“张诚啊,今天请你过来,没有外人,就是想借着学期结束的机会,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有与你并肩作战过的各位导师,一起当面跟你说几句心里话,也算是为你这个学期的表现,做一个我们内部的、小范围的认定。”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和屏幕,继续道:“你这个学期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出了我们最初设立联合培养计划时,最大胆的想象。
我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个能在基础学科上快成长的苗子,但你给我们的,是一次次对科研前沿壁垒的猛烈冲击,是一场场跨学科理论攻坚的经典案例!”
李振华教授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