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五柱擎天均衡之道(1 / 3)

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房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的微尘在光柱中缓缓舞动。

结束了学期总结,获得了ss级评定的巨额奖励后,张诚并没有立刻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陷入了更深沉的思考。

七十万积分是一笔巨大的战略储备,足以让他在未来需要时,兑换系统商城中那些之前只能望而却步的珍稀物品或特殊服务。

但这五十万点可以自由支配的“任意经验值”

,其意义更为直接和深远——它关乎他自身知识根基的构筑与未来探索方向的锚定。

他的目光在个人面板的数据流上反复巡弋。

数学,等级3(1oo万),依旧是他的绝对强项,是斩开一切难题最锋利的剑。

但百万经验的需求意味着,即便将这五十万全部投入,也远远不够将其推至等级4。

而且,经过《anna1s》论文的锤炼和多个项目的应用,他感觉自己的数学能力在当前阶段,已经足够支撑他进行绝大多数领域的理论探索,甚至有所富余。

短时间内,似乎并不急需质的飞跃。

物理,等级3(1oo万),同样如此。

上学期十万经验的注入,让他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在“玄穹”

等项目中也证明了其价值。

但同样面临百万经验的鸿沟。

那么,剩下的选择就清晰了。

生化学、材料学、工程学、能源学、信息学。

这五大学科,如同五根尚且短小的支柱,支撑着他知识殿堂中除了数理主梁之外的其他广阔空间。

它们都停留在等级2的初期,经验值寥寥,甚至为零。

回顾这个学期的经历,从蛋白质折叠到热防护材料,从软体机器人到量子计算解码,再到高声流控,他深切地感受到,未来最前沿、最具突破性的问题,往往诞生于这些学科的交叉地带,甚至是多重交叉的节点上。

他凭借强大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可以强行切入,但总有一种“隔靴搔痒”

的感觉,缺乏对该领域内在逻辑和深层“语感”

的把握。

比如在蛋白质折叠项目中,他虽然指出了关键物理机制,但对具体的生物化学路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细节,理解仍停留在相对宏观的层面。

在材料项目中,他构建了跨尺度模型,但对于材料合成的工艺约束、微观缺陷形成的具体机制,认知并不深入。

在信息学和工程学领域,这种感受更为明显。

“短板……”

张诚轻声自语,“要想真正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的‘枢纽’,而不是一个偶尔客串的‘消防员’,就必须弥补这些短板。

让这五根支柱,也强壮起来。”

均衡展,构筑一个全方位、无显着短板的知识体系!

这或许比单纯将某一项技能堆砌到极致,更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科研环境,也更能激意想不到的交叉创新。

思路既定,不再犹豫。

他凝视着个人面板上那五门等级2的学科,心念一动,向系统出了明确的指令:

“系统,将五十万点任意经验值,平均分配给生化学、材料学、工程学、能源学、信息学五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