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国际知名数学家来信讨论技术细节,有海外顶尖大学伸出的访问学者橄榄枝(尽管知道他年龄特殊),更有许多年轻学子表达仰慕和请教。
甚至,这波影响力开始向物理界扩散。
一些研究规范场论、量子引力理论的物理学家,也注意到了这篇数学论文,对其引入的非交换几何工具和分析框架表现出浓厚兴趣,来信询问这些数学成果可能对物理问题产生的启示。
短暂的喧嚣中,张诚保持了惊人的冷静。
他礼貌而简洁地回复着重要的邮件,对于学术讨论,他乐于深入;对于邀请和赞誉,他谦逊地表示感谢,但大多婉拒。
他知道,名声是虚浮的泡沫,真正的根基在于持续的知识产出和问题解决能力。
系统的任务尚未完成,科大的量子纠错项目正处于关键时期,他不能分心。
然而,这篇《anna1s》论文的表,无疑给他的“学术枢纽”
身份,镀上了一层更加耀眼的光环。
当他继续与西交大、浙大、科大的项目组沟通时,能明显感觉到对方语气中那愈增加的、几乎是带着些许敬畏的尊重。
他的意见和理论构想,现在拥有了更重的分量。
这也间接影响了他正在筛选的第四个系统任务项目。
当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清单时,一个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复杂网络系统同步性与鲁棒性的数学基础”
的项目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项目看似与之前的领域不同,但其核心涉及的动态系统、图论、随机矩阵等,恰恰是他那篇杨-米尔斯论文中所运用的某些分析思想和工具可能迁移应用的领域。
“或许……可以试试。”
张诚若有所思。
他的数学武器库,正因为这篇《anna1s》论文的锤炼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强大,是时候将这些工具应用于更广阔的疆域了。
他坐在书桌前,窗外是燕园宁静的春夜。
第五篇顶刊论文的接收,是对他过去一段时间在纯数学领域潜心耕耘的最高肯定,也为他新学期的征程增添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张诚的目光,已然越过这份荣耀,投向了清单上的下一个名字,投向了系统任务那尚未点亮的下一个进度格。
“影响力,也是一种资源。”
他轻声自语,“善用这股力量,或许能撬动更重要的项目,争取到更核心的角色……”
新的挑战,伴随着新的机遇和更高的,就在眼前。
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开始起草给交大那个复杂网络项目负责人的邮件。
征程未歇,论文再鸣,只是这学术星河中一声清越的钟响,召唤着他奔向更深邃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