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啥?说明咱们中国人聪明着呢!”
教育界与社会的深层回响
张诚的“梅开二度”
,在国内教育界引了更为深远的震动和反思。
许多中小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学习张诚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的主题班会,张诚的故事被编写成励志材料,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
一些顶尖大学的招生办和少年班项目,更是将张诚的案例视为特殊天才培养的典范进行研究,内部讨论着如何更早现、更好地培养这类常儿童。
“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和赞誉,被认为是打破常规、因材施教的成功典范,吸引了更多顶尖高校思考跨校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
当然,伴随着巨大的赞誉,也有一些冷静的思考。
有教育专家在媒体上撰文,呼吁“给张诚一个安静的成长环境”
,担忧过度的媒体曝光和社会关注会变成“捧杀”
,干扰其正常的心智展和学术研究。
这种声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同。
风暴中心的极致宁静
与外界山呼海啸般的赞誉和热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处风暴眼中心的张诚,那近乎极致的宁静。
北大和联合培养小组为他构筑了坚实的“保护盾”
。
所有媒体的直接采访请求被一律婉拒,临湖苑更是谢绝一切非必要的探访。
徐海院士也再次与他谈心,叮嘱他保持定力,不为浮名所累。
张诚本人,则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学习。
清晨在未名湖畔跑步,上午去清华继续他的物理化学课程,下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与师兄师姐讨论问题,晚上则回到书房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思考。
对于第二篇论文的表和引的轰动,他只是在收到期刊社寄来的样刊时,随手翻看了一下,便将其与第一期样刊并排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再无更多关注。
仿佛那只是两本普通的笔记本。
他的注意力,早已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
物理等级提升后带来的新感悟,化学世界中尚未破解的奥秘,以及脑海中那关于数学、物理、化学乃至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宏大构想,才是真正吸引他的所在。
偶尔走在校园里,会有更多认出他的学生投来敬畏、崇拜的目光,甚至有人远远地拍照。
他只是微微点头示意,步伐从容,眼神清澈而专注,仿佛周围的一切嘈杂都无法侵入他内心的那片学术净土。
夜幕降临,燕园华灯初上。
张诚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笼罩着他年幼却已显沉稳的身影。
窗外,是关于他的传奇正在被无数人传颂;窗内,是他笔下沙沙作响的演算声,与那颗永不满足、永远向着真理深处探索的、纯粹而强大的心。
神童之名,再次响彻大江南北。
但对张诚而言,这仅仅是旅程中的又一个路标。
他的目光,始终凝视着前方,那无尽未知的、等待他去探索的、璀璨壮丽的科学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