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名声大噪(2 / 3)

这个名字嗅觉灵敏的国内媒体,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瞬间蜂拥而至,展开了全方位的报道盛宴。

《人人日报》再次在科教版块刊重磅报道,标题庄重而充满期许:

【再攀高峰!

我国九岁学者张诚连续于表重大成果】

报道详细介绍了《数学年刊》的学术地位,简述了第二篇论文的核心贡献(以通俗语言解释了连接确定性图与随机统计规律的意义),并引用了德利涅教授的高度评价。

文章将张诚的成就置于国家“科教兴国”

和“人才培养”

战略的大背景下,称其“展现了我国青少年非凡的创新潜能和扎实的科研根基”

,是“新时代中国少年昂扬精神风貌与卓越科学素养的生动体现”

,号召广大青少年以张诚为榜样,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华国青年报》则用了更具冲击力的头版标题:

【神童绝非侥幸!

两登数学之巅,九龄张诚诠释中国度】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张诚的年龄与成就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十三校联合培养”

的特殊背景,并采访了北大、清华的部分匿名教授(出于保护目的),借专家之口盛赞其“思维的深刻性、视野的开阔性远同龄人,甚至许多资深研究者”

文章将其视为中国科技未来希望的象征,激情澎湃。

相比之下,各大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平台,则彻底陷入了“张诚风暴”

之中。

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层出不穷:

【围观!

真正的天才少年!

九岁破解世界难题梅开二度!

【颤抖吧,凡人们!

别人家的孩子又双叒叕了!

【深度起底‘学神’张诚:八省状元、十三校联培、如今两震世界数学界!

【专家解读:张诚两篇论文到底有多牛?或许能改变未来!

张诚八省联考时的照片、模糊的校园生活照(被严格保护,流传不多)被反复使用。

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尽管极为简单)也被媒体千方百计地挖掘报道,虽然大多是基于已知信息的拼凑和合理想象,但足以满足公众对这位“神童”

的巨大好奇心。

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

虽然无法直接采访到张诚本人,但诸多科教类、访谈类节目纷纷邀请数学教授、教育专家作为嘉宾,专题讨论“张诚现象”

演播室里,专家们对着白板,试图向观众解释稀疏图、拉普拉斯算子、随机矩阵这些高深概念的意义,尽管大多数观众听得云里雾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自家国土上出现这样的天才而深感自豪。

街头巷尾,公交地铁,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少不了“那个九岁上北大、还在外国最牛的数学杂志上文章的孩子”

“听说了吗?就那个张诚,又了一篇!”

“真是文曲星下凡啊!”

“我家孩子要有他十分之一,不,百分之一聪明,我做梦都能笑醒!”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