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沉心静气,在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开拓进取。
相比起官方媒体的矜持与正面引导,市场化媒体和各类自媒体小编们可就没了那么多节操,标题自然是怎么有噱头怎么来,怎么夸张怎么吸引点击怎么取:
【震惊!
九岁神童一夜之间破解一道世界级几何难题!
】
(内容可能完全没搞懂论文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
【全世界数学家集体沉默!
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竟被我国一名本科新生破解!
!
!
】
(“集体沉默”
是经典梗,“多年”
也被模糊放大。
)
【美国数学家看了会沉默,日国数学家看了叹息不已……】
(熟悉的uc震惊体,跨国拉踩虽迟但到。
)
【他是陈景润转世?九岁天才少年震惊国际数学界!
】
(就差直接封神了。
)
各种标题党文章充斥着,配图往往是张诚八省联考时那张略显稚嫩的证件照,或者是象征智慧与光芒的合成图片。
虽然其中不乏夸大其词、甚至误解扭曲之处,但无可否认的是,“九岁”
、“北大”
、“《数学年刊》”
、“开创性”
、“德利涅盛赞”
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爆炸性的。
张诚,在今年内,继“八省联考第一”
和“十三校联合培养”
之后,第三次被巨大的舆论浪潮推上了热门,而这一次的热度,远以往,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全民热议的程度!
“我的天,九岁?我九岁还在玩泥巴呢!”
“别人家的孩子从未让我失望……”
“这真的是人类吗?确定不是外星人或者未来穿越回来的?”
“北大十三校联合培养……这是什么神仙计划?我也要考北大!”
“虽然看不懂他研究了啥,但感觉好厉害!
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天才高兴!”
“希望媒体不要过度打扰他,让他安心学习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网络上议论纷纷,有惊叹,有调侃,有自豪,也有理性的呼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关注,北京大学和联合培养导师小组展现出了强大的保护力。
所有试图联系张诚本人进行电视采访、专题报道的请求,都被校方以“学生年龄尚小,需专心学业,不宜过度曝光”
为由,强硬且统一地挡了回去。
徐海院士也再次与张诚沟通,确认了他本人不愿置身于聚光灯下的意愿。
尽管电视采访被压下,但该有的认可和奖励并未缺席。
为了表彰张诚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表重大成果,为校为国争光,教育部特批并联合北京大学,共同向张诚颁了“特别学术贡献奖学金”
,金额高达五万元人民币。
在当下,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学校对基础科研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