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系,一位专攻几何分析的资深教授,在收到同行来的论文链接后,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
当他再次打开门时,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震撼,他立刻召集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声音都有些颤抖:“快!
都来看看这篇论文!
我们之前卡住的那个关于非紧流形谱隙估计的问题,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突破口!
这个‘相空间分解’的技巧,太精妙了!
德利涅说得对,这确实是开创性的!”
华国数学会总部,几位理事和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紧急召开的内部研讨会上,对着投影幕布上的论文细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会长推了推眼镜,环视众人,沉声道:“验证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逻辑链条无懈可击,结论坚实。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我们华国数学界,又出了一项了不起的成果!
这位张诚……查一下,是哪个单位的?我们要重点关注!”
民科们……好吧,民科们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着,他们或许对“l2-上同调”
不屑一顾,依旧执着于用初等数学工具“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试图找出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过程中的“漏洞”
。
对于这种表在顶级期刊、需要深厚专业背景才能理解的工作,他们大多选择了忽略,除非哪天作者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他们或许才会跳出来宣称“我早就说过……”
。
很快,这种仅限于数学圈内部的轰动与震撼,如同冲破堤坝的洪水,不可避免地扩散到了新闻界。
嗅觉灵敏的媒体人,尤其是科技线和教育线的记者编辑们,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新闻价值:
关键词一:《数学年刊》——顶级神刊!
关键词二:开创性工作——德利涅亲口认证!
关键词三:作者是华国人,来自北大!
关键词四(也是最爆炸的):经过多方打听确认,这位作者张诚,年仅九岁!
是北大“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的本科新生!
刹那间,无数媒体和自媒体的小编们彻底沸腾了!
他们对着电脑屏幕上那根本看不懂的数学符号和证明过程,绞尽脑汁,疯狂地薅着头上那几簇还没掉光的毛,试图用最吸引眼球的方式,将这条新闻呈现给大众。
《华国青年报》作为面向青年的权威媒体,率先出手,用了一条霸气恢宏的标题,并醒目地节选了德利涅教授对论文的评价:
【神童——北京大学本科生攻克世界数学难题!
我们,也能出杰出人才!
】
报道中详细介绍了《数学年刊》的地位,德利涅教授的权威性,以及张诚年仅九岁的背景,将其誉为华国青年学者的骄傲,科教兴国战略下结出的硕果,极大地激了民族自豪感。
《人人日报》虽然风格更为稳健持重,并未将重点完全放在张诚个人身上,但也紧随其后,表了一篇题为【勇攀科学高峰,青年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表开创性成果】的社论。
文章高度肯定了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赞扬了青年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