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捡到宝了啊!”
一位清华中文系教授喟然长叹,“此文气象,非池中之物。
假以时日,若此子潜心文史,成就不可限量。
可惜,听说他主攻数学。”
另一位历史系教授则更关注文章的思想性:“最难能可贵的是其历史洞察力与辩证思维。
你看他对项羽、苻坚、关羽失败原因的分析,并非简单归咎于性格,而是点出了‘意气’失控与具体情境结合的悲剧性。
这种见识,很多历史专业的研究生都未必具备。”
清华的校园论坛上,也难免泛起一股“别人家的孩子”
的酸涩与敬佩交织的复杂情绪。
“隔壁这是要逆天啊?数学碾压就算了,文史也来降维打击?”
“我特意去查了,真的是那个八省联考第一、现在十三校联合培养的张诚……”
“完了,以后我妈骂我又有新素材了:‘看看人家北大的张诚,九岁都能在学报文章了!
你呢?’”
“话说,我们清华的‘姚班’、‘智班’有没有这样的苗子?不能光在理工科被比下去啊!”
不仅清华,京城其他高校,如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学府,也迅关注到了这篇奇文。
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都在议论纷纷,张诚的名字和“神童”
称号,伴随着《意气论》的传播,真正走出了北大,在都高校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许多教授将其作为范例,在课堂上激励学生要拓宽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思维。
一些嗅觉灵敏的媒体记者,也注意到了这股在高校圈内涌动的暗流。
一个九岁孩童在顶尖大学学报上表高质量古文议论文,这本身就是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
开始有记者尝试联系北大校方和张诚的导师,希望能进行采访,但都被北大以“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避免过度打扰”
为由,谨慎地挡了回去。
风暴中心的宁静
与外界的纷纷扰扰、惊叹赞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风暴中心的张诚本人。
他依旧住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苑,生活规律而平静。
王淑萍老师将他保护得很好,刻意过滤了外界的过多信息,只是简单告知他《意气论》被学报刊登了,并转达了徐院士和几位文史老先生的赞扬。
张诚听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说了句“知道了,谢谢王老师”
,便再无更多表示。
仿佛那篇引起轰动的文章,与他并无太大关系。
他的心思,早已不在这已然过去的成绩上。
系统的十万数学经验值到账后,他的数学等级虽然还未突破到四级,但底蕴愈深厚,视野更加开阔。
他正在利用这段考核结束后的短暂空暇,系统地梳理脑海中更庞大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在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偶尔在未名湖畔散步,会有一些认出他的学生投来好奇、敬佩的目光,甚至有人鼓起勇气上前打招呼,称他“张神童”
或“张同学”
,他只是礼貌地点头回应,态度温和却带着一种越年龄的疏离感,让人不敢过分打扰。
徐海院士也特意找他谈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