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是我们北大‘十三校联合培养’的学生写的!
什么是才情?这就是!
什么是底蕴?这就是!
你们这些学了十几年中文的,扪心自问,能写出其中一段吗?羞也不羞?”
台下学子们传阅着文章,起初是不服,细读之后,尽皆默然,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惭愧。
一些感性的女生甚至低声议论:“天啊,这真的是小孩子写的吗?我感觉我大学四年白读了……”
在历史系的宿舍里,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对着《意气论》中引用的史实进行“挑刺”
,试图找出一点瑕疵以平衡内心的震撼。
然而,他们失望地现,从屈原到文天祥,从管鲍之交到王安石变法,每一个典故的运用都恰到好处,甚至对某些历史人物心理的剖析,比教科书还要深刻几分。
“服了,真的服了,”
一个学生放下学报,瘫在椅子上,“这知识储备,这历史观,我感觉他才是教授,我是小学生。”
哲学系的研讨班甚至临时将《意气论》作为讨论文本。
学生们围绕着“意志气概”
、“志趣性格”
、“主观偏激”
三者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文章最后提出的“善驭意气”
的修身之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
主持研讨的青年教师感叹,“它虽然用的是古文形式,但蕴含的哲学思考却是现代的、深刻的。
这个张诚,了不得!”
未名上,关于《意气论》和张诚的帖子瞬间屠版。
【标题:跪了!
九岁神童《意气论》登上学报!
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标题:理性讨论,《意气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到底在什么水平?】
【标题:谁能告诉我,这个张诚到底是学数学的还是学中文的?】
【标题:我感觉我在北大读了假大学……】
跟帖者无数,有惊叹,有质疑(但很快被事实打脸),有膜拜,更有深深的自省。
张诚的“神童”
之名,以前或许还局限于数学和少数知情者圈层,此刻,却以其横扫文史领域的绝对实力,真正响彻了整个燕园。
以前或许还有人因其年龄和“偏科”
数学而心存疑虑,此刻,这份疑虑在《意气论》的煌煌文采与深刻思辨面前,彻底烟消云散。
他不再是“那个数学很好的小孩”
,而是公认的、全方位的、令人绝望的“学神”
。
甚至连北大校长都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拿着学报笑着对各位院长说:“看看,这就是我们联合培养计划的学生!
文理兼修,这才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有的样子!
诸位,压力大不大啊?”
燕园的风,很快也吹到了隔壁的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学子们素来以务实、理性着称,但《北大学报》上这篇出自九岁孩童之手的《意气论》,依旧让他们无法淡定。
清华人文学院的教授们在收到学报后,第一时间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研讨。
“北大……